
[(of nations)have friendly relations] 彼此友好往来(多指国与国之间)
(1).往来交好;结交。 唐 柳珵 《上清传》:“会 宣武 节度使 刘士寧 通好於 郴州 ,廉使条疏上闻。” 清 大汕 《海外纪事》卷一:“而王国境土与 广东 密邇,诚能遣使通好督抚将军,然后拜表修贡,疏请封王。”
(2).指关系密切的人,友好。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是僕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3).私通。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叛臣妻女没官》:“此妾厌其老,窃与 焦 之子编修 黄中 通好,其父知之,争鬭於室。”
通好,汉语复合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收录为动词性短语,指国家、团体或个人之间建立友好关系的行为状态。该词由"通"(沟通)和"好"(友好)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语义包含两个层面:
一、指国家间正式的友好往来。如《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引《资治通鉴》记载的"汉与匈奴约为兄弟,通好至今",特指古代中国与邻国通过互派使节、缔结盟约建立的邦交关系。这种用法常见于历史文献,强调官方层面的政治互信机制。
二、指人际或团体间的友好交往。据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学习词典》释义,"通好"可指"两个家族世代保持友好往来",如《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连络有亲,通好往来"的记载。现代汉语中该用法多用于书面语境,描述持续性的友好互动关系。
该词的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语双音节化的构词规律,自中古时期逐渐由短语固化为复合词。在语法功能上,常作谓语使用,如"两国通好""通好多年"等句式,具有持续性和互惠性的语义特征。
“通好”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ōng hǎo,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解释:
国家或群体间的友好往来:主要指国与国之间建立并保持友好关系,例如派遣使节、进行外交活动等。
例句:唐代柳珵《上清传》中“通好於郴州”,即指宣武节度使刘士宁与郴州建立友好联系。
指关系密切的人或友好:用于描述个人之间的亲密交情。
古文出处:南朝《世说新语》中“奕世为通好”,意为世代交好。
私通(古义):在部分文献中带有贬义,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例句:明代《野获编》记载“与焦之子编修黄中通好”,即暗指私通。
如需更多例句或具体文献分析,可参考《世说新语》《野获编》等古籍,或查看网页提供的来源链接。
案典百夫傍佯宝驾便意长槊超然独处澄居垂直绿化黨偶东格陵兰寒流独门恶子飞灰钩箴过轨过熟红觜后档候视混错活冤孽甲等狡口皛耀惊恍惊喜交加静镇捐局卷帻撅笔愧腼羸殆寥旷临别赠言灵岩寺眉婚命龟倪倪盘囊偏鉴飘风过耳瞥样遣谪秋糯气穴骚学兽心树倒猢狲散损怨所在贪民听诊外户子袜头袴文牍文阃毋固夏二子鰕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