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人的门徒。多指传 孔子 之道者。《孟子·滕文公下》:“能言距 杨 墨 者,圣人之徒也。” 赵岐 注:“徒,党也。”亦省称“ 圣徒 ”。 明 李东阳 《金陵问》诗:“ 程夫子 ,真圣徒。”按,指 程明道 。
“圣人之徒”是一个源自儒家经典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指圣人的门徒或追随者,尤其特指传承孔子思想的儒家学者。该词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下》,孟子以“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强调维护儒家道统的立场,将批判杨朱、墨家学说的人视为儒家正统继承者。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用例(如《孟子》原文或李东阳诗作),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标注的出处来源。
《圣人之徒》这个词源自中国文化,它是对某个人的一种崇高赞誉,意指这个人是圣人的弟子或追随者。当一个人被称为圣人之徒时,意味着他具备着高尚的品质、智慧以及对道德准则的极度坚守。
该词可以拆分成三个部首,分别是“入”、“又”和“人”。其中,“入”表示进入、投身于某种境界;“又”则表示重复、反复,用来强调这个人是真正继承了圣人的思想和教诲;而“人”则表示一个人的意义。在该词的构造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在追随圣人、接受圣人教诲后,对自身品质和智慧的不断修炼。
《圣人之徒》这个词源较为古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至今仍在中国文化中广泛使用。据传,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记录的言行录,其中专门对圣人之徒进行了解释和赞美。
尽管现代汉字一般使用简体字,但《圣人之徒》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依然被广泛使用。繁体字的写法为「聖人之徒」,在台湾、香港等地区仍然保留着使用繁体字的习惯。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圣人之徒》这个词可以有不同的写法。例如,在汉代,可以写作「聖人之徒」。在这种古代写法中,字形更为古朴和简洁,凸显了记述的古典之美。
以下是一些关于《圣人之徒》的例句:
与《圣人之徒》相关的词汇有:圣人、弟子、追随者、信徒、门徒等。
与《圣人之徒》相反的词汇有:俗人、凡人、低人、恶徒等。
综上所述,《圣人之徒》这个词代表了对一个人高尚品质和智慧的极度赞美,同时也强调了对道德准则的坚守和修炼。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使用源远流长,同时也是对一个人为圣人所传承和发扬光大的认可和赞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