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帝藉的意思、帝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帝藉的解释

亦作“ 帝籍 ”。天子象征性的亲耕之田。《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 孙希旦 集解:“天子藉田千亩,收其穀为祭祀之粢盛,故曰帝藉。”《淮南子·时则训》:“举五穀之要,藏帝藉之收於神仓。” 汉 张衡 《东京赋》:“躬三推於天田,修帝籍之千亩。” 宋 黄庭坚 《同钱志仲饭籍田钱孺文官舍》诗:“帝籍开千亩,农功先九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帝藉是中国古代礼制中的专有名词,指代天子亲耕的农田。该词由"帝"(天子)与"藉"(耕作)组合而成,最早见于《周礼》记载。《周礼·天官·甸师》明确记载:"甸师掌帅其属而耕耨王藉,以时入之,以共齍盛",这里的"王藉"即帝藉,专指周天子举行藉田礼时耕作的田地。

在祭祀体系中,帝藉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说明帝王通过亲耕仪式示范重农政策,收获的谷物专用于供奉天地、宗庙的祭品。汉代郑玄注《周礼》时特别强调:"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故谓之藉田",揭示其"借民力而作"的政治内涵。

从礼制沿革来看,帝藉制度自周代确立后,历经秦汉至明清持续施行。《汉书·文帝纪》记载文帝二年"开藉田,朕亲率耕",唐代杜佑《通典·礼六》详细记载了藉田礼的仪轨流程。北京先农坛现存的明清藉田遗址,正是这一制度延续至封建时代晚期的实物见证。

词义演变方面,"帝藉"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天子象征性耕作的土地",现代《辞源》修订本补充说明其"具有劝课农桑的政治示范作用"。该词汇至今仍存在于"藉田礼""亲耕大典"等传统文化表述中,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政治礼仪的重要术语。

网络扩展解释

“帝藉”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主要与古代帝王礼仪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含义

“帝藉”指古代天子象征性亲耕的田地。这一仪式称为“藉田礼”,通过帝王亲自耕作(实际多为象征动作),表达对农业的重视,并祈求丰收。田地收获的谷物用于祭祀,称为“粢盛”。

2.历史背景与文献记载

3.其他可能的含义

部分文献中,“帝藉”也写作“帝籍”,可引申为:

4.仪式意义

帝王亲耕“帝藉”具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

5.现代理解

如今“帝藉”主要用于历史研究,常见于古籍文献和礼仪制度分析中。例如,研究古代帝王祭祀体系时,需结合“帝藉”制度探讨其社会功能。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淮南子》等原始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的词条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背斜层边绩宾爵不见舆薪重播荡荡单袷倒儠匠顶承对火二胜二至放达不羁烦诉风波盖代宫灯狗皮膏寡过辊子孤障函翰宏伟麾斥浑盖瀖泋济活金偈进御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九天仙女絶仁弃义骏猷颗子狂獒赉锡老己粮械零藉浓圈密点炮垒瞥闻劈脸破囊驱寒曲杀任养任用射戟圣躬生致摄像管霜糖双鸦舒头探脑天聪拖肠婉娈遐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