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通令,把同一命令發往各地。 鄭觀應 《盛世危言·禁煙上》:“通飭天下,将食煙人戶逐一查明,無論官商軍民,編成煙籍,謂之煙民。”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一篇一:“新任監督突然來接事的那天的下午,把我們斥退了八個人禀報上去通饬全省了。”
“通饬”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ōng chì,主要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通饬”意為通令,指将同一命令或指示同時下發至多個地方或部門,強調統一性和廣泛性。例如:
該詞常見于官方文書或曆史叙述,體現自上而下的權威性指令。例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饬”的演變或相關古漢語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曆史文獻。
《通饬》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包含了通達、禮儀的意思。饬是指規定或調整的意思,通饬即指通行禮儀的規範。
《通饬》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辶”和“饣”。其中,“辶”部首表示與運動、移動相關的意思,而“饣”部首則表示與食物相關的意思。
根據《通饬》的拆分部首,可以得到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在繁體字中,通饬的寫法為「通饬」,保留了原始的形态。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通饬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其意義基本保持不變。
通饬的精神在古代踐行,為社會秩序和人際交往提供了規範。
通行、規範、禮儀、通達。
通順、通暢、通用、整饬。
混亂、雜亂、不規範、違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