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柏孜克里克石窟的意思、柏孜克里克石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柏孜克里克石窟的解释

新疆 著名石窟之一。位于 ********* 城东北,共编号五十七窟。创建于 南北朝 末期,迄于 元 代。璧画内容丰富,并保存了许多汉文和回鹘文题记。是研究古代 高昌 地区佛教艺术的重要遗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柏孜克里克石窟

柏孜克里克石窟(Bezeklik Thousand Buddha Caves)是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火焰山峡谷中的一处佛教石窟遗址。其名称在维吾尔语中意为“装饰过的居所”,汉语词典释义中,“柏孜克里克”为音译地名,“石窟”指古代依山开凿的佛教寺庙建筑群。该石窟群始建于公元5-6世纪的麴氏高昌时期(499-640年),鼎盛于高昌回鹘王国(9-13世纪),是丝绸之路多元宗教与艺术交融的重要见证。

核心特征与价值

  1. 历史地位

    作为高昌回鹘王国的皇家寺院,柏孜克里克现存洞窟83个,存有壁画约1200平方米。其壁画题材涵盖佛教本生故事、经变画、回鹘王室供养人像等,融合汉地、回鹘、波斯等艺术风格,反映了9-13世纪西域佛教文化的繁荣。

  2. 艺术特色

    壁画以暖色调为主,人物造型兼具中原工笔细腻与西域粗犷线条。代表性画面如《誓愿图》系列,描绘佛陀前世修行故事;回鹘贵族供养人像则身着长袍、手持莲花,体现民族服饰特征。部分窟顶绘有星辰、飞天体现象,印证了古代天文学与宗教的结合。

  3. 文化交融

    石窟题记包含汉文、回鹘文、粟特文等文字,壁画中可见摩尼教元素(如日月符号)及景教十字架,印证了吐鲁番作为丝绸之路枢纽的宗教包容性。

  4. 近代劫难与保护

    20世纪初,德国探险队切割盗运近半数壁画至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日本大谷探险队亦带走部分文物。现石窟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导修复,部分复原壁画陈列于吐鲁番博物馆。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平台限制未添加外链,来源名称与出版信息可供读者按关键词检索。)

网络扩展解释

柏孜克里克石窟是新疆吐鲁番地区的重要佛教遗址,其名称源自维吾尔语,意为“山腰”或“美丽的装饰”。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该词进行详细解释:

1. 地理位置与基本构成
位于吐鲁番市区东北约40公里的火焰山木头沟峡谷西岸,洞窟分三层修建于断崖上,现存83个洞窟,其中40余个存有壁画,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

2. 历史沿革

3. 文化与艺术价值

4. 近代遭遇与现状
1904-1913年间,90%的壁画被英、德、俄、日等国探险队切割盗运,现散落于多国博物馆。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遗址仍具重要学术价值。

总结
该词不仅指代一处石窟群,更象征着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融的缩影,以及近代文物流失的历史教训。

别人正在浏览...

补授昌霍愁蹙丑类恶物创刊词楚室呆重打腿地符蝃蝥锻修独出己见堕云雾中驮装二十四司搤捥風塵之驚蠭蒙革故立新歌筒工读鼓司薃侯浩涛合儿桦皮脸回睇几决酒妓九天使者机要员蠲汰亢答搕额类犴鳞光鲁灵光殿满目荆榛嬭母仆质潜郎青泥芹舍啓沃染翰成章荣誉奖散没散赡生知安行慎始私赃随驾痛痒相关突梯文君新寡屋庑纤琐小辩谿边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