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存积聚。也指储积的粮食。 宋 叶适 《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若募彼人嚮导,挟异国济师,合中原响赴而兵不必众,就虏人储聚而粟不必多,凭虚蹈空,过为指料,将有临危失据之忧矣。”
“储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基本释义
指储存积聚的行为,也可代指储积的粮食或其他物资。该词由“储”(储藏、积蓄)和“聚”(聚集、集合)组合而成,强调通过积累形成储备。
文献出处
宋代叶适在《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中曾使用该词:“就虏人储聚而粟不必多”,此处指敌方储存的粮食。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军事策略中对物资储备的重视。
扩展解释
除粮食外,“储聚”也可泛指其他资源的储备,如《三国志》裴松之注提到“不务营佃……无有贮聚”,虽用“贮”字,但含义与“储聚”相通,均指物资的长期积存。
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历史文献或特定领域的描述,例如农业储备、能源储备等场景。
总结来看,“储聚”兼具动词(储存行为)与名词(储存物)的双重含义,核心围绕“积累以备需用”的概念展开。
储聚是一个汉字词语,包含两个部分,即“储”和“聚”。其中,“储”的拆分部首为“卩”,它属于字的部首之一;它的笔画数为9画。而“聚”的拆分部首为“耳”,它也是字的部首之一;它的笔画数为12画。
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根据《康熙字典》,储字最早出现在《史记·封禅书》中,当时的写法为“貯”,它是通过改变部首“言”为“贝”来形成的,意思是储存财富、积累财物。而“聚”字最早出现在《周礼·天官·司天士》中,其古代写法为“莒”,含义为集合、聚集。
在繁体字中,“储”字的写法为“儲”,其中添加了“亻”作为偏旁,意味着人或人的行为。而“聚”字的繁体写法与简体相同。
在古代的汉字中,储字的写法为“貯”,“貯”字的构造是在“言”字的右侧加上“贝”字,表示贮藏财物或物品。而聚字的古代写法为“莒”,由左边的“草”字和右边的“耳”字组成,表示群集、聚合的含义。
例句:他储聚了大量的金钱,以备未来的投资。
组词:储存、聚集、储备、聚宝、储物。
近义词:储备、存储、积累、聚集。
反义词:耗散、消耗、散失、分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