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深刻的言论。《后汉书·郭太传》:“ 林宗 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覈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 李贤 注:“覈,犹实也。”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恐辞辨虽巧,难可俱通,又非所望於覈论也。”
2.深刻评议。《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元年》:“ 子将 者, 训 之从子 劭 也,好人伦,多所赏识,与从兄 靖 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题,故 汝南 俗有月旦评焉。”
“覈论”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深刻的言论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郭太传》,原文提到郭林宗“不为危言覈论”,李贤注释“覈,犹实也”,即指言论深刻、切中实质。三国时期嵇康在《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中也用此词表达“难以通过巧辩达成深刻共识”之意。
深刻的评议
在《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元年》中,记载了许劭兄弟“覈论乡党人物”的事例,指对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并形成“月旦评”的习俗。
补充说明:
覈论是一个汉语词语,表示审辩、考核和判决。通常用来形容对事物进行详细的辨析和评述。
根据汉字拆解,覈论的部首是言,总共有15个笔画。
覈论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尚书·虞书·司马》一篇中。在古代文献中,覈论也常用于官员考察人员表现和评价文献。在繁体字中,覈论的写法为覈論。
古代的汉字书写形式有许多变化,其中覈论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写法。例如,秦汉时期的写法是覈論,隋唐时期的写法为覈论。古代汉字写法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演进和人们对书写形式的不断探索。
1. 他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番覈论,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2. 我们需要对这些论点进行覈论,以达到理性的判断。
1. 辩论:指遣词用辩析,争论事理的行为。
2. 评论:评述、评论的意思。
3. 磋商:对意见、计划等进行深入交流和商议。
近义词:辩论、争辩、考辩。
反义词:归纳、总结、陈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