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深刻的言论。《后汉书·郭太传》:“ 林宗 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覈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 李贤 注:“覈,犹实也。”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恐辞辨虽巧,难可俱通,又非所望於覈论也。”
2.深刻评议。《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元年》:“ 子将 者, 训 之从子 劭 也,好人伦,多所赏识,与从兄 靖 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题,故 汝南 俗有月旦评焉。”
“覈论”是汉语中较为古雅的复合词,现多写作“核论”,读音为hé lùn。其核心含义指经过严谨考察、核实后提出的论断或结论,强调论证过程的严密性与事实依据的充分性。该词由“覈”(通“核”,意为查核、审验)与“论”(论述、论断)组成,体现古代汉语注重实证的学术传统。
从权威词典释义看,《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经仔细考察而提出的议论”,常用于指代学术研讨或公文奏议中经过反复推敲的正式论断。例如《后汉书·张衡传》中“参覈论之文”即指对文献的考订与评述。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历史研究、法律文书等需严谨论证的领域,近义词包括“考论”“稽论”等。
需注意,“覈”为“核”的异体字,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已规范为“核”,但在古籍文献、港台地区仍保留“覈”的原字形态。相关用法可参考《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对“覈实”词条的解释,印证其作为严肃考证行为的语义特征。
“覈论”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深刻的言论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郭太传》,原文提到郭林宗“不为危言覈论”,李贤注释“覈,犹实也”,即指言论深刻、切中实质。三国时期嵇康在《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中也用此词表达“难以通过巧辩达成深刻共识”之意。
深刻的评议
在《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元年》中,记载了许劭兄弟“覈论乡党人物”的事例,指对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并形成“月旦评”的习俗。
补充说明:
百雉暴物璧合珠连不祥仓史侧塞程若赤缇筹设畜愤楚狂士撮十打浑第二骨返勾犯雾露飞轩公种官治骇电海内鼎沸函隐红香后援滑货华美恢达婚帖剪江燋壤节夜急风骤雨脊筋金槛绝口腒腊靠近兰皋羸师撩水詈言髦髿名德重望佞言辟杀皮牙孜千伯峭危齐辑懃顺衾衣啓籥任选三十六书上旅神知使家收词输理憳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