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提兜的意思、提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提兜的解释

方言。即提篮。或指有提梁的袋。 沙汀 《堰沟边》:“他从文件柜上取来一个小小的、做工细致的提兜。” 艾芜 《都市的忧郁》:“他起初同贫民区的孩子,各人提个提兜,终天在垃圾堆上寻找煤渣子。”参见“ 提篮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提兜是汉语中一个常见的口语化名词,指带有提手或提梁的袋状盛物器具,多由布料、塑料、编织材料等制成,便于手提携带物品。以下从词义、结构、用法及文化背景角度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核心定义

    “提兜”指手提的袋状容器,强调“提”的动作特征与“兜”的盛物功能。其形制通常为敞口或束口,两侧附有提手(如布带、绳索或硬质把手),常见于购物、出行等场景。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289页。

  2. 构词理据

    • 提:动词性语素,意为“垂手拿着”(《说文解字》:“提,挈也”),凸显手提的使用方式。
    • 兜:名词性语素,本义为“口袋”(《广韵》:“兜,衣囊”),引申为兜状容器。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1223页。

二、使用场景与地域特征

  1. 日常功能

    多用于携带轻便物品,如蔬菜、日用品、文件等。区别于“背包”“挎包”,其典型使用姿态为手臂下垂、手提负重,常见于市集购物或短途出行。

    来源: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宋代市井“提篮兜袋”习俗,反映传统盛具形态。

  2. 方言差异

    北方方言(如北京话、东北话)普遍使用“提兜”,南方部分地区称“手提袋”“拎兜”。闽南语保留古语“橐”(tuó),但现代汉语以“提兜”为通用词。

    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第4卷第5210页。

三、文化关联与演变

  1. 材质变迁

    传统提兜多为竹编、麻布材质(如“褡裢”);现代则以无纺布、牛津布为主,环保型可折叠提兜渐成主流,反映生活方式绿色化趋势。

    来源: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提及提兜类器具的工艺演变。

  2. 社会符号意义

    在20世纪中国,“提兜”曾是计划经济时期购物的标志性物件(如“网兜装铝饭盒”);当代则衍生为品牌购物袋、文创产品载体,兼具实用与品牌传播功能。

    来源: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描述市井生活用具的社会意义。

四、权威文献佐证

网络扩展解释

“提兜”是一个方言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提兜(拼音:tí dōu)指一种有提梁的袋子或篮子,主要用于携带物品。根据多个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汉典)的定义,它属于方言用法,常见于文学作品和口语中。

二、具体解释

  1. 形态特征
    提兜通常带有提梁(即手提的把手),材质多为竹编、布制或塑料,方便手提或肩挎。例如沙汀《堰沟边》中提到的“做工细致的提兜”,艾芜《都市的忧郁》中描述的“提兜装煤渣子”,均体现了其日常实用功能。

  2. 方言使用范围
    该词多见于四川等地方言,常替代“提篮”“手提袋”等说法。例如:“他提个提兜去买菜”即指用提篮装物品。

三、延伸说明

四、总结

“提兜”是方言中对便携式容器的称呼,强调其提携功能。若需进一步了解其文化背景或文学作品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堰沟边》《都市的忧郁》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拔赵帜易汉帜逼掠避殃蹅狗屎乘查陈郎厨车醇醯赐疑窜遶粗犷导缆器登龙门得赢洞冥短趁肥臞飞鼠风火事封建主义锋铦凤质覆败诰谕共居关老爷夯铁之夫鬨市护结将错就错积强九达驹留圹兆阔狭料堆驴牀买讬没脸面懜憧鸣籥拿贼见赃瓶钵乔样势曲长山笼韶韶摆摆设定十八世铁帽子王投稿外市王邸枉欲温文尔雅遐狄闲靖县考偕世愶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