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提兜的意思、提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提兜的解釋

方言。即提籃。或指有提梁的袋。 沙汀 《堰溝邊》:“他從文件櫃上取來一個小小的、做工細緻的提兜。” 艾蕪 《都市的憂郁》:“他起初同貧民區的孩子,各人提個提兜,終天在垃圾堆上尋找煤渣子。”參見“ 提籃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提兜是漢語中一個常見的口語化名詞,指帶有提手或提梁的袋狀盛物器具,多由布料、塑料、編織材料等制成,便于手提攜帶物品。以下從詞義、結構、用法及文化背景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核心定義

    “提兜”指手提的袋狀容器,強調“提”的動作特征與“兜”的盛物功能。其形制通常為敞口或束口,兩側附有提手(如布帶、繩索或硬質把手),常見于購物、出行等場景。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289頁。

  2. 構詞理據

    • 提:動詞性語素,意為“垂手拿着”(《說文解字》:“提,挈也”),凸顯手提的使用方式。
    • 兜:名詞性語素,本義為“口袋”(《廣韻》:“兜,衣囊”),引申為兜狀容器。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1223頁。

二、使用場景與地域特征

  1. 日常功能

    多用于攜帶輕便物品,如蔬菜、日用品、文件等。區别于“背包”“挎包”,其典型使用姿态為手臂下垂、手提負重,常見于市集購物或短途出行。

    來源: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宋代市井“提籃兜袋”習俗,反映傳統盛具形态。

  2. 方言差異

    北方方言(如北京話、東北話)普遍使用“提兜”,南方部分地區稱“手提袋”“拎兜”。閩南語保留古語“橐”(tuó),但現代漢語以“提兜”為通用詞。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第4卷第5210頁。

三、文化關聯與演變

  1. 材質變遷

    傳統提兜多為竹編、麻布材質(如“褡裢”);現代則以無紡布、牛津布為主,環保型可折疊提兜漸成主流,反映生活方式綠色化趨勢。

    來源: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提及提兜類器具的工藝演變。

  2. 社會符號意義

    在20世紀中國,“提兜”曾是計劃經濟時期購物的标志性物件(如“網兜裝鋁飯盒”);當代則衍生為品牌購物袋、文創産品載體,兼具實用與品牌傳播功能。

    來源:王笛《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描述市井生活用具的社會意義。

四、權威文獻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提兜”是一個方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提兜(拼音:tí dōu)指一種有提梁的袋子或籃子,主要用于攜帶物品。根據多個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漢典)的定義,它屬于方言用法,常見于文學作品和口語中。

二、具體解釋

  1. 形态特征
    提兜通常帶有提梁(即手提的把手),材質多為竹編、布制或塑料,方便手提或肩挎。例如沙汀《堰溝邊》中提到的“做工細緻的提兜”,艾蕪《都市的憂郁》中描述的“提兜裝煤渣子”,均體現了其日常實用功能。

  2. 方言使用範圍
    該詞多見于四川等地方言,常替代“提籃”“手提袋”等說法。例如:“他提個提兜去買菜”即指用提籃裝物品。

三、延伸說明

四、總結

“提兜”是方言中對便攜式容器的稱呼,強調其提攜功能。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文化背景或文學作品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堰溝邊》《都市的憂郁》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傲棄北兵本榦叉道蟬翼爲重,千鈞爲輕朝倫垂直和短距起落飛機楚囚貙貚皴疱倒街卧巷大慝釣聲鸐鸐獨步春法象風說幹局挂掌國工郭索還課寒廉漢女蠚麻皇鑒胡弄枷號蹇分肩胛境地驚急裡精明能幹錦工驚恸金軀麇至空碧蠟梅勞動權兩節棍理統履薄率職盲伥名物木魅撓秧瓯越挈龜秦封鞧韀三列宿社廟時固筮席停交貯苦投置頹人小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