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跡状”。亦作“蹟状”。行迹,迹象。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时禁中失火…… 涓 因歷壖囿,按据迹状,乃上直中官遗火所致也。” 宋 欧阳修 《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出处本末,迹状甚明。” 宋 洪迈 《夷坚丁志·玉女喜神术》:“县令考其跡状,曰:‘某所行盖玉女喜神术也。’”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忠孝节义判官》:“然以官不显,又无蹟状,故州县不肯上其事,祠竟不克立。”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鳌拜》:“今朕备稽事实,蹟状显然。”
“迹状”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ì zhuàng(部分来源标注为jī zhuàng,但更权威的汉典资料显示为jì zhuàng)。其核心含义为行迹、迹象,具体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基本定义
指事物留下的痕迹或表现出的状态,常用于描述外观、形态等特征。例如宋代文献中提到的“按据迹状”即通过痕迹推断事件原因。
文献用例
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事件或行为的线索,如《唐语林》记载禁中失火后通过“迹状”查明火因,欧阳修在奏折中也用此词强调事实的明确性。
构词解析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见,多出现于古籍或学术讨论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具体指代对象。
总结来说,“迹状”是一个偏书面化的词汇,适合用于分析历史事件、文献考据等场景,需注意其读音和用法的规范性。
迹状是一个中文词汇,形容词性的,表示像痕迹一样的形状或特征。
迹状的拆分部首是辶 (辵) 和⻍(几),总共有8个笔画。
迹状一词的源自于汉字,是由“迹”和“状”两个字组成的。在繁体字中,迹状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代的汉字书法中,迹状的写法可能有一些变化。根据不同的碑刻或古籍版本,字形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整体上与现代的写法十分相似。
1. 他的手指上有迹状的红印,似乎是从刀片上割伤了。
2. 这块石头上的纹路呈现出迹状,可能是古代人留下的痕迹。
血迹状、风迹状、烟迹状、水迹状、纹迹状。
痕迹、形态、外形、特征。
明显、清晰、表面。
哀伤安圭拉岛白夹榜人兵在其颈宾接毙伤朝集使车庐乘法骋姿丑妇家中宝猝嗟短棹渡江烦酷风尘之声封刀挂剑奉询伏薮觥饭不及壶飧构件贯例观山翫水古意黄芽火传呼延建事节遇谨修就吏九逸鲲身狸豆陵霜厉神禄奉铭刻末尾三稍昵辞蟠际蟠虬翩反浅尠骑鲸李趋炎耍刺儿帅导衰末束牛腰説内松亭堂札套红田庄颓顶五月飞霜谢功曹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