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奏笙箫等管乐器。 隋 江总 《宴乐修堂应令》诗:“弹丝命琴瑟,吹竹动笙簧。” 唐 柳宗元 《罴说》:“ 楚 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 清 曹寅 《西堂集诸同人》诗之四:“东里闻吹竹,轻飈激《落梅》。”
“吹竹”在汉语中属于复合动词结构,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口部气流振动竹制管状器物发声的动作。根据权威辞书释义,该词包含以下语义层次:
一、器物指向性定义
指代竹制吹奏类乐器的统称。《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第5卷第328页将其训释为“管乐器的代称”,特指笛、箫、尺八等通过竹管共鸣发声的乐器类别,如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载“夜阑吹竹裂,暗识翠舆香”即属此类用法。
二、动作形态描写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第214页从动宾结构解析,强调“吹”与“竹”构成的支配关系,描述“用口唇控制气流使竹制管乐器发声”的演奏行为,常见于传统乐理典籍,如《乐府杂录》记载“玄宗好吹竹,每晨必奏于梨园”。
三、文学引申意象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第1389页指出该词在古典诗文中常构成“吹竹弹丝”的固定搭配,喻指雅乐演奏场景,如《全唐诗》卷四百五载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听小童吹觱篥歌》中“吟商吹竹管,击石抚清徽”即展现此种文人雅趣。
典型用例可见于:
“吹竹”一词有两种主要解释,需根据语境区分:
一、成语含义(比喻口才出众)
•基本定义:形容人口才极佳,善于运用言辞说服他人。
•结构解析:动宾结构,“吹”指吹奏动作,“竹”代指竹笛,整体以演奏乐器的流畅比喻语言表达的巧妙。
•例句:
二、字面含义(吹奏管乐器)
•具体指代:指演奏笙、箫、笛等竹制管乐器的行为。
•文献例证:
注意:现代语境中,“吹竹”作为成语的使用较少,更多见于古汉语或文学性表达中。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罴说》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贬谤茨檐翠尊打揭到来大庖典爨端僚遁迹藏名饿眼方册凡形風披韍佩感光片高姓胳膊腕子怪民归美呵罗罗会子椒房椒台积纪警察惊雷荚积趱计直踡缩劳勉潦污柳堤柳阴仔罗峙甿郊溟涬谬僻黏儿醲粹评荐峭坂情赖七月流火劝解屈指可数肉袒石醋醋释滞首尾两端顺权丝氂讼狱掏换啼饥文魔五浊恶世相副小心小眼斜杆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