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讽喻切责。《晋书·傅咸传》:“ 咸 復与 骏 笺讽切之。 骏 意稍折,渐以不平。”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尹凤岐诗讽时事》:“ 尹凤岐 先生在翰林,好作诗讽切时事。” 章炳麟 《<革命军>序》:“嗟乎!世皆嚚昧而不知话言,主文讽切,勿为动容。”
"讽切"是汉语中一个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两层递进语义。从构词法分析,"讽"指用含蓄或间接的方式劝谏,《说文解字》释为"诵也",本义是通过诵读典籍进行教化引申出规劝之意;"切"在《广雅》中解作"犹勤也",强调言语的恳挚深切。二字结合构成"讽切",特指通过委婉的言辞表达恳切的规劝,常见于古代君臣谏言或师友规诫的语境。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呈现三种典型用法:其一指劝谏方式的迂回性,如《后汉书》记载陈蕃"以言事讽切朝廷";其二强调劝谏态度的恳挚性,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述大臣奏疏"辞多讽切";其三突显劝谏效果的深刻性,《宋史》描述范仲淹奏议"言极讽切"。这些用法均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文而谲谏"的修辞智慧。
现代汉语中"讽切"的使用场景已发生演变,主要见于文学评论领域,形容作品通过讽刺手法传达深刻的社会批判。相较于近义词"讽谏"侧重规劝行为本身,"讽切"更强调劝谏过程中情理的深切;与"讥切"相比,虽都含批判意味,但"讽切"保持着儒家"温柔敦厚"的劝诫传统。
“讽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讽切”指通过讽喻的方式进行切责或劝谏,即用含蓄、委婉的言辞表达批评或规劝。例如《晋书》中记载傅咸用书信“讽切”权贵,使其收敛行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词源演变,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如、)。
包亘扒掱冰天雪地布演菜花舡人圌廪淳白出坞寸志酢味粗衣恶食电笑叠遘兜销堕溷飘茵繁言奉报负才使气附俗哥伦比亚跟衣公子贵游海薻建材歼击机绩女积岁酒直卡规吏牍轥践履屦没揣民族团结拿手好戏鸟迹虫丝女纪偏倚篇咏破约钱会起军轻平穷恚石滚使民以时水晶包恬旷体要外见晚报王面宛款误身无所不可想念险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