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昌歜的意思、昌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昌歜的解释

(1).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昌,通“ 菖 ”。古以飨他国之来使,以示优礼。

(2).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昌,通“ 菖 ”。传说 周文王 嗜昌歜, 孔子 慕 文王 而食之以取味。后以指前贤所嗜之物。 唐 韩愈 《送无本师归范阳》诗:“来寻吾何能?无殊嗜昌歜。” 唐 皮日休 《郢州孟亭记》:“既慕其名,亦覩其貌,盖 仲尼 思 文王 ,则嗜昌歜。” 宋 苏轼 《仁宗皇帝御飞白记》:“存昌歜以追嗜好,不若因褒贬以想见其所与之人。” 宋 陆游 《夜坐观小儿作拟毛诗欣然有赋》:“即今见汝尚懽欣,此癖真同嗜昌歜。”

(3).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昌,通“ 菖 ”。端午节有食菖蒲菹与饮菖蒲酒之俗。 宋 范成大 《代儿童作端午贴门诗》之三:“黍筒小费名田课,昌歜多浮乐圣杯。” 清 宫鸿历 《长安午日》诗:“綵结灵符聊辟鬼,盘堆昌歜故愁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昌歜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见于古代典籍与饮食文化记载。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昌歜指“用菖蒲根腌制而成的食物”,特指古代祭祀或宴饮时的一种贡品。该词由“昌”(通“菖”,即菖蒲)与“歜”(指切碎的腌菜)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菖蒲制成的腌菜”。

在《左传·僖公三十年》中记载:“周公歆宜,用昌歜、白黑。”此处的“昌歜”即为周朝祭祀仪式中供奉的菖蒲腌制品,与稻米(白)、黍米(黑)并列。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以植物制品表达敬神之意的礼俗传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亦提到菖蒲“根可盐渍,古称昌歜”,并说明其具有“辟秽祛湿”的药用价值。

现代汉语中,“昌歜”一词已不常见于日常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礼制、饮食文化的学术著作中仍被引用。例如《周代祭祀制度考》中分析,昌歜作为祭品,反映了先秦时期“以自然之物通神灵”的原始崇拜观念。

(注:本文引用来源为《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左传》中华书局2012年点校本、《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校注本、《周代祭祀制度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

网络扩展解释

“昌歜”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菖蒲根制作的腌制品相关,但在音义和历史文化背景中存在复杂关联。根据权威学术研究及文献记载,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昌歜”指用切碎的菖蒲根制成的腌菜,又称“昌菹”或“昌葅”。其中“昌”通“菖”,即菖蒲(一种草本植物),而“歜”为假借字,实际与“䰼”(音同“浸”)同源,表示腌制加工后的食物。

  2. 音韵学考证
    根据孟蓬生等学者的研究,“歜”与“䰼”存在音转关系,属于古代汉语的“侵幽通转”现象(即韵母交替),这一假借现象可通过多组音转案例(如“蜀”与“蚕”、“戎”与“茙”)得到平行验证。


二、文化典故与用途

  1. 礼制象征
    古代用于款待他国使者,以示尊重与优礼,如《左传》记载周天子以昌歜飨诸侯使者。

  2. 历史人物关联
    相传周文王嗜食昌歜,孔子因仰慕文王而效仿其饮食习惯,故昌歜被引申为“前贤所嗜之物”。唐代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中“无殊嗜昌歜”即用此典。

  3. 节俗应用
    端午节有食用菖蒲菹(昌歜)与饮菖蒲酒的习俗,宋代范成大诗中“昌歜多浮乐圣杯”即描述此景。


三、工具书分歧与学术共识

目前工具书对“昌歜”的解释存在差异,但学术界更倾向孟蓬生的假借字说,强调“歜”并非独立表意,而是通过音转关系代指腌制工艺。这一观点为理解古籍中的“昌歜”提供了音义互证的新视角。

如需进一步查阅原始文献或完整论证,可参考孟蓬生《“歜”字音义辨正》及《左传》《韩愈集》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宾帝宾尸波士顿漕标谄语称显陈遵辖春半淬溃存粮都幙斗室剟剽多赘干丐贵妃孤清好翫合宅河中曲红霉素惶愦混潡迦陵翦藩狡害急綳綳介心急来抱佛脚径寸珠烬骨金丝熏基绪考信趷跶揆门相岿望坤倪犂扫洽博德闻瑲瑲千里浅谬谦巽气命顷常清视气味入化丧气鬼十千书写私印宿逋泰定煻灰望风而靡委舍孝顺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