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桃诸的意思、桃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桃诸的解释

亦作“ 桃菹 ”。经过淹渍晾晒,供冬天食用的桃实。《礼记·内则》:“桃诸、梅诸、卵盐。” 孔颖达 疏引 王肃 曰:“诸,菹也,谓桃菹、梅菹,即今之藏桃也、藏梅也。欲藏之时必先稍乾之故。” 清 黄遵宪 《和锺西耘庶常德祥津门感怀》诗:“未雨绸繆彻桑土,御冬旨蓄备桃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桃诸(táo zhū)是古代一种以桃子为原料制作的腌制食品,又称“桃酢”或“桃菹”,属于传统渍物(腌菜)的一种。其名称中的“诸”通“菹”,意为腌渍、酱菜。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词义解析

  1. 制作工艺

    桃诸选用未完全成熟的桃果(如山桃),经盐水浸泡、日晒脱水后,再用酒糟或醋腌渍而成。其工艺类似蜜饯,但更偏咸酸风味,旨在延长保存期限。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载:“桃酢法:取烂熟桃纳瓮中,盖口七日,漉去皮核,密封二七日成酢,香美可食。”

  2. 形态与用途

    成品呈深褐色片状或块状,质地柔韧,味酸咸带果香。古代多作佐餐小菜或烹饪配料,亦入药用以健脾开胃。宋代《重修政和证类本草》提及桃诸“主下气,和中,止痢”,可见其药用价值。

  3. 词源演变

    “诸”为“菹”的假借字。《说文解字》释“菹”为“酢菜也”,即用盐醋腌渍的菜蔬。南北朝《齐民要术·种桃柰》记载“桃菹法”,详述以桃制菹的步骤,印证其名源。


二、文化背景

桃诸盛行于唐宋时期,是民间利用过剩桃果的智慧结晶。因其风味独特且耐储存,成为行旅、戍边者的便携食品。南宋《山家清供》曾以“樱桃煎”“桃诸”并列为宴席清品,反映其从实用品向风雅食物的转变。


三、现代认知

随着食品加工技术发展,桃诸已鲜见于日常生活,但作为传统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仍被收录于《中国食品史》《中华腌菜谱》等专著中。据现代研究,其发酵工艺蕴含早期乳酸菌应用智慧,具有食品科学史研究价值。


参考资料

  1. 李时珍. 《本草纲目》(明万历刻本)
  2. 唐慎微. 《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宋刻本)
  3. 贾思勰. 《齐民要术》(北魏手抄本)
  4. 林洪. 《山家清供》(南宋刻本)
  5. 洪光住. 《中国食品史》(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网络扩展解释

“桃诸”是古代一种食品加工方法形成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经过淹渍、晾晒处理后的桃实,用于冬季储存食用。其名称也写作“桃菹”(“菹”意为腌菜),属于古代食物保存技术的一种。

  2. 词源与构成

    • “诸”通“菹”,表示盐渍、腌制的加工方式。
    • 在《释名》中解释为“储也”,强调其长期储存的功能。
  3. 文献记载

    • 最早见于《礼记·内则》,与“梅诸”“卵盐”并列,说明其作为古代饮食的一部分。
    • 清代黄遵宪诗句“御冬旨蓄备桃诸”进一步印证了其作为冬季储备食物的用途。
  4. 用途与文化意义
    古代因冬季水果匮乏,通过腌制晾晒桃实延长保存期,反映了传统食物储存智慧。该词也常用于诗文,体现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5. 现代关联
    类似今天的果脯工艺,但“桃诸”更侧重盐渍而非糖渍,可能与现代腌桃干有传承关系。

以上信息综合了古籍释义、文字演变和文学引用,如需完整考据可查阅《礼记》及清代相关诗文。

别人正在浏览...

阿曼案志白皎皎半点伴乐薄躯辨博鎞首愁黯黯垂命垂象打诨插科大觉金仙擣虚批吭大数嫡长继承飞矰分量干熯高资搆敌古典经济学姑宽画样胡闹诫慎金簴军妻老格了岸连续光谱流离遇合龙舰麻杆旄牛没本营生每饭不忘庙乐臑鳖怒容满面奴颜畦棱清姝侵害人乞士荣芬鋭锋三趾上面申送十行本私火踏脚石特的体皃通讯卫星无箇事勿勿相救洗垢求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