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究檢核。《隋書·王劭傳》:“時 祖孝徵 、 魏收 、 陽休之 等嘗論古事,有所遺忘,讨閲不能得,因呼 劭 問之。” 唐 韋表微 《翰林學士院新樓記》:“積其典墳,藏於扃鑰,因讨閲之際,資登眺之娛。” 宋 趙令畤 《侯鲭錄》卷五:“僕性喜讨論,考合同異,每聞一事隱而未見,或可見而事不同,如瓦礫之在懷,必欲讨閲歸於一説而後已。”
“讨閲”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隋書》《侯鲭錄》等文獻原文。
「讨閲」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背景的漢字詞語,含義是逐一核訂、查閱、清查。它的讀音為tǎo yuè。這個詞由「讨」和「閲」兩個字組成。
「讨閲」的首字「讨」的部首是「言」,它由9畫組成;尾字「閲」的部首是「門」,它由8畫組成。
「讨閲」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左傳·僖公三十年》,用于描述官員對文書、文件的仔細查閱核對。在古代,官吏在主持議事、宣傳政令、審查文書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讨閲成為一項重要任務。
繁體「討閱」是「讨閲」的另一種寫法,意義完全相同。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和發展,「讨閲」在古代寫作「討閲」或「討閱」,其字形稍有不同,但依然保留了詞義的基本特征。
1. 我們需要對這批貨物進行讨閲,确保沒有任何問題。
2. 他花了幾個小時來讨閲合同,以确保不會出現遺漏。
讨閲部門、讨閲工作、讨閲任務、讨閲記錄、讨閲文獻等。
查閱、核查、清查、考證。
隨便、草率、疏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