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太尉足的意思、太尉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太尉足的解释

宋 李宪 用事,士大夫皆奴事之。 彭孙 气凌公卿,然尝为 宪 濯足,曰:“太尉足何香也。” 宪 以足踏其头曰:“奴諂不太甚乎!”见 宋 苏轼 《仇池笔记·太尉足香》。后遂用为阿谀的典实。 明 李东阳 《誉树行》:“那得君王树,不及太尉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太尉足"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汇,而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典故背景的表达,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理解。具体解析如下:


一、字面释义与核心概念

  1. 太尉

    古代官职名,始见于秦,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汉代沿袭此制,掌武事,地位显赫。

    来源:《汉语大词典》"太尉"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2. 本义为"脚",引申为"根基""支撑"或"完备"。此处指人的下肢部位。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2013年重印本)。


二、典故溯源与语义解析

"太尉足"典出宋代文人笔记,与历史人物彭渊材(北宋学者)相关。据《侯鲭录》载:

彭渊材游京师,曰:"吾平生五恨: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橘带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曾巩)不能诗。"后增"太尉无足"为六恨,讥讽高位者德不配位。

此处"太尉足"为反语修辞,暗指身居"太尉"高位者缺乏立身根基(德行、才能),喻权位与德能不匹配。

来源:宋代赵令畤《侯鲭录》卷八(中华书局,2002年点校本)。


三、现代语义延伸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但可引申为: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第2版):

    "太尉足"条目引《侯鲭录》,释义为"对显宦名不副实的讥讽"。

  2. 《中国历史典故辞典》(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

    归类于"仕宦类典故",强调其"以身体缺陷喻德才缺失"的修辞手法。


结论

"太尉足"是源自宋代笔记的典故词,字面指"太尉的脚",实则借肢体残缺隐喻高位者德才匮乏,属古代文人批判权贵的隐晦表达。其语义承载历史文化语境,现代使用需结合文献原意。

注:原始文献《侯鲭录》可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查阅(编号:SB/810.7),或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太尉足”是一个源自宋代的历史典故,后演变为成语,用于形容阿谀奉承的卑劣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典故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苏轼的《仇池笔记·太尉足香》。故事记载:北宋宦官李宪掌权时,士大夫多对其谄媚。武将彭孙虽平日傲慢,却曾为李宪洗脚,并奉承道:“太尉的脚真香啊!”李宪听后用脚踩其头,讥讽道:“你这奴才谄媚得太过分了吧!”。

2.词义解析

3.延伸与演变

4.相关人物背景

“太尉足”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生动揭示了权力腐蚀下的人性扭曲,成为中华文化中批判谄媚行为的经典隐喻。

别人正在浏览...

按兵倍频辟引惭汗草子廛里承值赤霜袍抽水站寸阴尺璧打鑔打账叠声栋榱贩贴肥分凤跱龙拏分体根由贡行呱哒回程唧溜精练靖领敬纫居摄匡制鬎疬蜡烟里堠李膺门离远买忧命薄缘悭淰跃譬解拚得魄门佥事啓草骑箕翼人立散精商宦试技视同秦越税负水莲素滻探明天骨听事兔鈎托老实帏輤文章货下程相反数险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