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讨擒 ”。讨伐、擒获。 三国 魏 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 术 穷亡解沮,发病而死。”《魏书·卢玄传》:“ 天兴 中讨禽之,事在帝纪。”《魏书·吕罗汉传》:“詔 罗汉 率骑一千讨擒之。”《隋书·艺术传·耿询》:“柱国 王世积 讨擒之,罪当诛。”
“讨禽”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ǎo qín,其核心含义为讨伐并擒获。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讨禽”由“讨”(讨伐)和“禽”(通“擒”,擒获)组成,指通过武力征讨并捕获敌人或目标。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多用于军事或政治语境。
异体写法
该词也写作“讨擒”,两者含义相同,如《魏书·吕罗汉传》中记载:“诏罗汉率骑一千讨擒之。”。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文中提到:“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此处“讨禽”指曹操征讨并擒获袁术的将领。
《魏书》记载
如《魏书·卢玄传》载:“天兴中讨禽之,事在帝纪。”描述了对叛乱者的讨伐与擒获。
“讨禽”是古代军事术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查阅更多文献例证,可参考《三国志》《魏书》等史书。
《讨禽》是一个成语,意为捕捉或猎杀禽鸟。
《讨禽》由“讠”和“禽”两部分组成,其中“讠”是“言字旁”,“禽”是指禽鸟,“讨禽”的总笔画数为20画。
《讨禽》来源于古代猎人出外猎捕禽鸟的行为。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捕捉禽鸟的情景,后来引申为战胜敌人。
《討禽》(繁體字)
古代的《讨禽》写作:“討禽”或“讐禽”。
1. 农夫手持弓箭,讨禽于山林之间。
2. 他勇敢地讨禽,一箭射中了一只鹰。
战胜、捕捉、猎杀、猎人、禽鸟、山林、弓箭、射中。
捉鸟
放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