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吐蕃 ”。
"吐番"是汉语历史文献中"吐蕃"的异写形式,指公元7-9世纪存在于青藏高原的古代政权。据《汉语大词典》(第3版)记载,该词源于藏语"bod"的音译转化,经突厥语转写后传入中原,形成"吐蕃"与"吐番"两种书写形式并存的状况。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吐"字取《说文解字》"写也"之本义,表示对外传递之意;"番"字依《广韵》"兽足也"的原始含义,引申为边地部族称谓。二字组合完整呈现了中原王朝对青藏高原政权的认知定位,该称谓最早见于《旧唐书·吐蕃传》记载的贞观八年(634年)唐蕃通使事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通史》指出,吐蕃政权在松赞干布统治时期(617-650年)达到鼎盛,建立起涵盖现代西藏、青海、川西及克什米尔地区的政权体系,其与唐朝的联姻(如文成公主和亲)成为汉藏交流的重要纽带。该政权存续期间创造的古藏文文献,至今仍是研究欧亚文明交流的重要材料。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特别强调,"吐番"作为历史地理名词,在宋元文献中逐渐被"吐蕃"标准写法取代,但明清方志中仍可见到两种写法交替使用的情况。现代学术规范统一采用"吐蕃"作为标准译名,但在古籍校勘时仍需注意原始文献的用字差异。
“吐番”是“吐蕃”的别称,指代公元7至9世纪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其历史和文化意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吐蕃王朝在842年因内乱崩溃,但其名称在宋元时期仍被沿用,后演变为“乌斯藏”。现代研究中,“吐蕃”是探讨唐蕃关系、藏族历史及丝绸之路的重要课题。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脉络,可参考等来源。
半信不信刨冰泵房碧芳酒部办操纵自如长违冲陈单夫只妇稻菽顶杆定音鼓废籍匪僻浮子櫜弓戢矢沟垒闺艳焕赫化手花帐惠施灰鼠卉翕虎穴龙潭娇倩解不下进艸籍书窠丛夸诧宽留烂柯山犁头卢布满腹狐疑辇脚庖羞轻灭青亩情天孽海气拍诠辩趋炎赶热攘攘熙熙忍饥受饿三神山瓢使头娀简俗儒宿师涏涏推开天窗说亮话凸镜荼蓼文艺学物象陷将咸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