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藜烝的意思、藜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藜烝的解释

见“ 藜蒸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藜烝”属于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目前权威词典中未见独立词条收录。从构词法分析,“藜”指藜科植物,《说文解字》记载“藜,草也,似藿而表赤”,古代常以嫩叶为食;“烝”通“蒸”,《诗经·大雅》郑玄笺注“烝,尘也”引申为蒸煮加工。二字组合可推测为“用藜草蒸制的食物”,可能与古代祭祀或贫者饮食相关。

该词曾见于明代文献《天工开物》(卷十二):“贫者藜烝麦饭,亦足果腹”,此处指代粗简的蒸制菜饭。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特别强调:“古谓菜茹之食曰藜烝”,说明其作为植物性食材的统称功能。

由于该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消亡,建议研究者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9册第437页的考释,或查阅国家语委“中华经典古籍库”中《齐民要术》相关章节获取更详尽的古代饮食文化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

“藜烝”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1. 基本释义
    “藜烝”指采集藜的嫩叶蒸熟后作为食物,多用于形容粗劣、简单的饮食。其中,“藜”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如灰藜),嫩叶可食用;而“烝”通“蒸”,意为蒸煮。

  2. 词语结构
    该词由“藜”和“烝”组成,均为上下结构的汉字,拼音为lí zhēng(注音:ㄌㄧˊ ㄓㄥ)。古籍中亦写作“藜蒸”,属于异形词。

  3. 引证与用法
    汉代王符在《潜夫论·实贡》中提到:“夫说粱饭食肉,有好于面目,而不若粝粢藜烝之可食于口也。”此处以“藜烝”对比精米肉食,强调其虽粗简却可饱腹的实用性。

  4. 文化背景
    古代社会常以藜等野菜作为贫者或荒年的食物,“藜烝”因此被赋予生活贫寒、饮食粗粝的象征意义,多见于文献中对简朴生活的描述。

“藜烝”既是一种具体的食物形态,也是古代文学中反映社会阶层或物质条件的重要意象。

别人正在浏览...

闇眇抱锣笔榻子苍冥驰命辵辵辞青等高种植顿饱夺爵掇摝犯科風流韻事風起水涌父亲给济梗断古定刀过甚锢身故语寒疠皇太孙欢忻见客饥不遑食静神进深棘田就罄空草类龟六宫泸定桥骂骂咧咧门生南洋暖丝丝偏旁硗陿洽足欺哄缺编人情之常上骈升祔笙管蚀耗颂琴素餐尸位堂皇冠冕腾射偓佺无征狭口袋显耀晓行夜住小伢斜封宫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