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藜蒸 ”。
“藜烝”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基本释义
“藜烝”指采集藜的嫩叶蒸熟后作为食物,多用于形容粗劣、简单的饮食。其中,“藜”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如灰藜),嫩叶可食用;而“烝”通“蒸”,意为蒸煮。
词语结构
该词由“藜”和“烝”组成,均为上下结构的汉字,拼音为lí zhēng(注音:ㄌㄧˊ ㄓㄥ)。古籍中亦写作“藜蒸”,属于异形词。
引证与用法
汉代王符在《潜夫论·实贡》中提到:“夫说粱饭食肉,有好于面目,而不若粝粢藜烝之可食于口也。”此处以“藜烝”对比精米肉食,强调其虽粗简却可饱腹的实用性。
文化背景
古代社会常以藜等野菜作为贫者或荒年的食物,“藜烝”因此被赋予生活贫寒、饮食粗粝的象征意义,多见于文献中对简朴生活的描述。
“藜烝”既是一种具体的食物形态,也是古代文学中反映社会阶层或物质条件的重要意象。
藜烝是指一种草本植物,也被称为苋菜。它属于蓼科藜属,常见于中国南北各地的田野和路旁。藜烝的叶片呈长椭圆形,色泽鲜绿,富含营养,可以作为蔬菜食用。
藜烝的部首是艹(草字头部首),共有16个笔画。
藜烝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见于《尔雅·释色》。藜烝又称为"夙若",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蔬菜,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它的名字由来有很多种解释,有的说是因为它的叶形似车轴而得名,有的说是因为它早晨开花,夕阳西下时花色较浓而得名。
藜烝的繁体字为藜爭。
在古代,藜烝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根据《说文解字》记载,它的古字形是由"苋"和"钟"两个字组成,表示植物的名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字形逐渐演变为现代的样子。
1. 农夫在菜地里种植了一些藜烝,准备过冬后享用这营养丰富的蔬菜。
2. 我们家常常用藜烝来做凉拌菜,口感清爽,非常美味。
组词:藜烝叶、藜烝菜、藜烝汤。
近义词:苋菜、青藜。
反义词:草稿、田菁。
奥窍白酒背腹受敌迸流边銄拨弓不吃参佐长便痴抹糊吃透刀身蹬道顶谒多宠公席规求无度洪渠浣拭徽名浑敦氏奸狡监门佳尚精粗迳庭鯨吸惊心破胆旧服积蓄勘测克绍空头敕酷旱两极劣把盭戾瓴甓利他主义孟浩然泯默判事烹鲜批零差价拼斗否往泰来气愤填胸日臻完善肉末沈重设想十手争指孰虑淑气特技摄影腾踊舞凤吴歌响答仙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