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戎马的缰绳。引申指军务。 唐 韩愈 《答张彻》诗:“及去事戎轡,相逢宴军伶。”
“戎辔”是一个汉语词语,由“戎”(军事、军队)和“辔”(驾驭牲口的缰绳)组合而成,具体含义如下:
在文学语境中,“戎辔”常引申为军务、军事职责。例如唐代韩愈《答张彻》诗:“及去事戎辔,相逢宴军伶。”,此处“戎辔”代指从军或处理军务。
多用于古代诗文或历史文献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例如网络释义提到“戎辔”多与“诘戎治兵”“金镳玉辔”等军事类成语并列出现。
戎辔,读音为róng zì,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指挥军队的辔头。古代用于指代统领军事的大将。
戎辔的部首是戈(gē),总共由11个笔画组成。
戎辔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兵器。戈是一种古代的兵器,辔头用于驾驭战车,并操纵戈等兵器。后来,戎辔逐渐成为指代指挥军队的高级将领的符号。
戎辔的繁体字为「戎轡」。
古时候,戎辔的汉字写法为「戎轡」,其中的「轡」表示辔头的意思。
1. 将军手握戎辔,挥师出征。
2. 他担任了戎辔数十年,一直统领着王朝的士兵。
1. 戎装:指军人穿戴的军服。
2. 辔头:战马嚼子前的挎着颈头的皮带。
1. 兵马:指军队。
2. 将领:指指挥军队的高级军官。
士兵:指作为军队成员的普通战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