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铁契。《东观汉记·桓帝纪》:“﹝ 延熹 ﹞八年,妖贼 盖登 称太皇帝,有璧二十,珪五,铁券十一。后伏诛。”《旧唐书·良吏传下·杨元琰》:“及事成,加云麾将军,封 弘农郡公 ,食实封五百户,仍赐铁券,恕十死。”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钱武肃铁券》:“吾乡 钱叔琛 氏 贇 ,乃 武肃王 之诸孙也……尝出示所藏铁券,形宛如瓦,高尺餘,阔二尺许,券词黄金商嵌。” 清 朱彝尊 《谒刘文成公祠》诗:“黄金遗像蚀,铁券几人传。” 清 凌扬藻 《蠡勺编·铁券》:“ 台州 民 钱允一 ,有家藏 吴越王 鏐 唐 赐铁券。 洪武 初, 太祖 欲封功臣,遣使取其式而损益之。其制如瓦,第为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广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广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歷履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鐫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参见“ 铁契 ”。
(2).借指拥有铁券的王侯贵族。 清 李渔 《蜃中楼·寄书》:“到今朝藿食伴腥膻,果然是不弃糟糠当年的铁券。”
铁券是中国古代君主授予功臣或重臣的特殊凭证,兼具奖赏、盟约和法律效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铁券又称"丹书铁契""金书铁券",由铁质制成,外形如筒瓦。最初用丹砂填字(丹书),隋唐后改用金填字(金券),主要功能是记录功勋、赋予特权,最著名的特权是"免死罪"。
历史演变
内容结构 铁券镌刻四部分内容: ✓ 颁赐时间及受赐者身份信息 ✓ 功绩记录 ✓ 特权条款(如免死次数、减免赋税) ✓ 皇帝誓言保证效力
法律效力 作为皇权特许证明,持有者可凭券抵减罪责。但实际执行受皇权制约,如明代李善长虽持铁券仍被处死,反映其效力依附皇权。
示例:唐代杨元琰获赐铁券"恕十死"(免死十次),《旧唐书》载其因参与神龙政变立功受赐。
铁券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汉字组成:铁(tiě)和券(quàn)。
铁字由两个部首组成:金和钅。它的总笔画数为十画。
券字由两个部首组成:刀和耳。它的总笔画数为十画。
铁券一词的来源较为明确,它最早出现在《列子·汤问》一文中,形容券证之确凿无误。
在繁体字中,铁券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鐵券」。
古时候,汉字写法不同于现代,铁券的古汉字写法为「鐵劵」。
1. 他收到了一张铁券,证明了他的身份。
2. 这个商家发放的铁券可以在下次购物时抵扣现金。
1. 铁证:确凿无疑的证据。
2. 券商:经营券证业务的商家。
3. 票券:指各类证券和票据。
1. 保证:保障、担保。
2. 凭据:证件、证明。
1. 虚假:不真实、欺骗。
2. 无凭:没有依据或证明。
拜恳谤诬刨身辈群孛彗不次之位侧言长迈成操赤罴充咽吹捧坟腴桄颎瓜田李下鹤文哗歡黄秔驩乍化术假充简撮缣箱加膝桀虏积着絶物军书来件劳竭劳问了达吏房喽罗旅骨麻朝马料豆没毛大虫冥感鸣豫恁人钮孔飘风过耳欺殆衾材穷亨曲艺晌睡上佐召杜驶风戺庭寿宫虽是泝泝天香宪防想属线脚系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