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犯所睡的囚床。扣其手腳,使之不能轉動。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會獄》:“阿彌陀佛,免了上柙牀,就算好的狠哩。”
關于“柙牀”一詞,目前未檢索到可靠的文獻或詞典釋義,可能屬于生僻組合或存在書寫誤差。以下提供單字解析供參考:
柙(xiá)
指關押野獸或囚犯的木籠,如《論語·季氏》中“虎兕出于柙”,引申為拘禁、束縛的工具。
牀(chuáng)
為“床”的異體字,原指古代坐卧器具,後泛指供人休息的家具,如《說文解字》釋為“安身之坐者”。
推測可能的含義:
若兩字連用,可能指古代某種兼具拘禁功能的床具(如刑具或獸籠與床的結合體),但此用法缺乏典籍佐證。建議結合具體語境或檢查是否為“柙床”“押床”等相近詞的誤寫。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提供出處或上下文以便分析。
《柙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囚禁、關押或拘禁的地方,特指囚禁犯人的牢房或牢獄。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中國,罪犯被關押在類似籠子的牢房中,這就是被稱為“柙牀”的地方。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被廣泛應用于描述監獄或其他類似的拘留設施。
漢字“柙”由木(木頭)和臼(杵臼)兩個部首組成。
“牀”則由牛(牛頭)和木(木頭)兩個部首合并而成。
整個詞語“柙牀”總共由10個筆畫組成。
“柙牀”的繁體字為“檻床”。
在古時候,漢字“柙”和“牀”有一些不同的寫法。
“柙”的古代寫法為“榭”或“栧”,形狀類似于兩個木頭交叉而成的樣子。
“牀”的古代寫法為“床”或“廣”,形狀則更加接近現代漢字的“床”字。
這些古代寫法在演變過程中逐漸演變為現代漢字的形态。
1. 罪犯被關押在冰冷的柙牀中,度過了漫長而艱苦的歲月。
2. 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送往柙牀等待審判。
3. 古代的柙牀條件非常惡劣,囚犯常常遭受酷刑和虐待。
1. 監獄:指國家用來拘禁、改造犯罪人員的設施。
2. 牢房:指用于關押犯人的房間或空間。
3. 獄中:指犯人被關押在監獄或牢房中的狀态。
近義詞:牢獄、監獄、監牢。
反義詞:自由、解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