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台的意思、東台的詳細解釋
東台的解釋
(1).官署名。 唐 高宗 時曾改門下省為東台,後因以沿稱門下省。《新唐書·百官志二》:“ 龍朔 二年,改門下省曰東臺。”《新唐書·張文瓘傳》:“ 乾封 二年,遷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遂與 勣 同為宰相。” 宋 蘇轼 《次韻張昌言給事省宿》:“朔野按行猶爵躍,東臺瞑坐覺烏飛。”
(2). 唐 時東都禦史台的省稱。 唐 趙璘 《因話錄·徵》:“ 武後 朝,禦史臺有左右肅政之號,當時亦謂之左臺、右臺,則憲府未曾有東西臺之稱。惟俗間呼在京為西臺, 東都 為東臺。” 唐 白居易 《代書一百韻寄微之》:“南國人無怨,東臺吏不欺。”自注:“ 微之 使 東川 ,奏冤八十餘家,詔從而平之,因分司 東都 。”
詞語分解
- 東的解釋 東 (東) ō 方向,太陽出升的一邊,與“西”相對:東方。東經(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或經線)。東山再起(喻失勢之後,重新恢複地位)。付諸東流。 主人(古代主位在東,賓位在西):房東。股東。東道主(泛指
- 台的解釋 台 (①台⑤臺,⑥檯⑦颱) á 高平的建築物:亭台樓閣。 像台的東西,器物的座子:井台。窗台。燈台。 敬辭,用于稱呼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台鑒。台甫。 量詞:一台戲。 台灣省的簡稱:台胞。台币。 桌
網絡擴展解釋
“東台”一詞在曆史文獻中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具體如下:
一、官署名(門下省的别稱)
-
曆史背景
唐代初期實行三省六部制,門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機構之一,負責審查诏令、籤署章奏等事務。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門下省被改名為“東台”,此後這一别稱被沿用。
- 職能舉例:如《新唐書》記載,張文瓘曾擔任“東台侍郎”,即門下省副職,參與宰相事務。
-
文學引用
宋代蘇轼在詩中提到“東臺瞑坐覺烏飛”,即借“東台”代指門下省官員的日常工作場景。
二、唐代東都禦史台的省稱
- 機構設置
唐代在洛陽設立東都,其禦史台被稱為“東台”,而長安的禦史台則稱“西台”。這一稱呼多見于文獻記載,如趙璘《因話錄》提到“東都(洛陽)為東台”。
- 實例說明:白居易詩中“東臺吏不欺”即指東都禦史台的官員公正執法。
三、現代含義補充
需注意,“東台”在現代也指江蘇省縣級市東台市,屬鹽城市代管。但此含義與古代官署名稱無直接關聯,需根據語境區分。
以上解釋綜合了唐代官制演變及文獻用例,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職能或曆史事件,可參考《新唐書》《因話錄》等原始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東台》是一個地名,指的是中國江蘇省東台市。它由兩個漢字組成,“東”和“台”。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東”字的部首是“一”,由5個筆畫組成。
- “台”字的部首是“口”,由5個筆畫組成。
《東台》一詞的來源是古時候的地名,最早見于《史記·齊太公世家》。東台地處江蘇省的東南部,因地處台地而得名。
在繁體字中,“東”字與簡體字沒有變化,保持不變。“台”字的繁體寫法是「臺」。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一般是左右結構,例如:“倣古今之法,建于東台。”
以下是一個例句:“我打算明天去東台看海。”
與“東台”相關的組詞有:
- 東台市
- 東台漁港
- 東台農莊
與“東台”相近義的詞有:
- 東方
- 台地
與“東台”相反義的詞有:
- 西山
- 台北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