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勾魂攝魄的意思、勾魂攝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勾魂攝魄的解釋

(1).勾取靈魂。 魯迅 《朝花夕拾·後記》:“因為他幫同勾魂攝魄,大家就稱之為‘無常’;又以其本是生魂也,則别之曰‘陽’,但從此便和‘活無常’隱然相混了。” 郭沫若 《虎符》第二幕:“ 魏王 :聽說他有一項本領,能夠勾魂攝魄。”

(2).極言其有吸引人的魅力。《黑籍冤魂》第十五回:“那僕人一聽,鄉音入耳,已是關心;更兼那燕語鶯聲,勾魂攝魄,要走哪裡走得過去?”《人民文學》1978年第1期:“因為我發現,美人在歡笑時,其形象固然動人,能勾魂攝魄,但一變臉,也能使人魂飛魄散,怪可怕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勾魂攝魄(gōu hún shè pò)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形容事物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或威懾力,能震撼人心,使人無法抗拒。既可用于正面形容美到極緻的事物(如藝術、外貌等),也可表達某種威脅性力量帶來的震懾感。

  2. 結構與出處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勾魂”(牽引靈魂)和“攝魄”(奪取魂魄)兩個動詞性短語組成,強化了沖擊力。
    • 最早出處:清代彭養鷗《黑籍冤魂》第十五回,以“燕語莺聲,勾魂攝魄”形容聲音極具魅惑力。
  3. 用法與示例

    • 文學描寫:魯迅在《朝花夕拾·後記》中借該詞描述民間傳說人物“無常”的神秘威懾感。
    • 現代語境:可形容極具感染力的藝術作品(如“這幅畫的色彩運用勾魂攝魄”),或帶有威脅性的場景(如“黑暗中的目光勾魂攝魄”)。
  4. 近義延伸
    類似成語包括“蕩氣回腸”“攝人心魄”,但“勾魂攝魄”更強調對精神層面的直接沖擊,兼具“吸引”與“威懾”的雙重語境。

提示:該詞屬中性詞彙,具體褒貶需結合語境判斷。例如形容美人時多為褒義,描述恐怖氛圍時則偏向威懾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勾魂攝魄

《勾魂攝魄》是一個常用的漢語詞語,形容某種能力或行為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能夠深深地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和情感,使其心魂受到極大的震撼和影響。這個詞語通常用來形容藝術作品、激情演講、深情對白等具有強烈感染力的表演或文學作品。

拆分部首和筆畫:(手) + (鬼) ,共有11個筆畫。

來源:勾魂攝魄一詞最早見于明代作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朱懷義布言三套》。該詞形象地描繪了主人公的言辭和舉止如何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如同勾住人的靈魂,将其牢牢吸引陶醉其中。

繁體寫法:勾魂攝魄

古時候漢字寫法:無具體古代漢字寫法,因為該詞語相對較新,不具備古漢字曆史。

例句:

1. 他的表演實在太精彩了,簡直勾魂攝魄。

2. 這幅畫作展現出了畫家深邃的情感,每一筆每一點仿佛都能勾魂攝魄。

組詞:勾魂、攝魄、勾魂攝魄

近義詞:震撼人心,打動人心,感染人心

反義詞:平淡無奇,毫無吸引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