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服。《西遊記》第一回:“衆猴聽説,即拱伏無違。”《西遊記》第十五回:“若問時,先提起‘取經’的字來,卻也不用勞心,自然拱伏。”
“拱伏”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ǒng fú,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肢體動作表達恭敬與服從。以下是詳細解釋:
動作與情感結合
指通過肢體動作(如鞠躬、伏拜)傳遞内心的敬服,強調“行動”與“态度”的統一。例如《西遊記》第一回中,群猴對美猴王“拱伏無違”,既描述行禮動作,也體現心悅誠服的服從。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正式語境,如尊奉君主、師長,或群體對領袖的擁戴。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可借喻表達對某人的欽佩或追隨。
近義詞與結構
“拱伏”通過具象的禮儀動作,傳遞深層的尊敬與服從,常見于古典文本。其現代意義可延伸至對權威或才能的由衷認可,但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拱伏》指的是人們以兩手扶地,雙膝着地,額靠地的姿勢。這種姿勢多用于宗教儀式、齋戒、拜神等場合。
《拱伏》的部首是手,并且可以拆分成10畫。
《拱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拜神儀式。人們在祈禱或表達崇敬之情時,經常會以拱伏的姿勢來表達虔誠的心态。
《拱伏》的繁體字為「拱伏」。
在古代,漢字「拱伏」的寫法與現在相似,隻是書寫時的筆畫稍有變化。
1. 在廟會上,信徒們虔誠地拱伏着向神明祈福。
2. 他在宗教儀式中拱伏在地,默默祈禱以表達自己的崇敬之情。
1. 拜神:指人們以一種特定的儀式拜見神明。
2. 齋戒:指信仰宗教的人們在特定時間内戒絕某些物品或行為。
3. 宗教:指一種系統的信仰和崇拜活動,通常包括祭祀儀式、教義、道德準則等。
《拜伏》可以作為《拱伏》的近義詞使用,表示相同的含義。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拱伏》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