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捶胸。表示哀痛或悲憤。《列子·湯問》:“ 飛衛 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晉 陸機 《門有車馬客行》:“拊膺攜客泣,捶淚叙溫涼。” 唐 羅隱 《重九日廣陵道中》詩:“ 廣陵 大醉不解悶, 韋曲 舊遊堪拊膺。” 宋 王安石 《送吳顯道》詩之一:“以手拊膺坐長嘆,空手無金行路難。”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秀姑》:“ 田 癡立良久,拊膺大慟。”
“拊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用手拍擊胸口的動作,常伴隨強烈情感表達。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釋義,“拊”意為輕擊、拍打,“膺”指胸膛,組合後既可描述具體動作,亦可引申為悲痛、憤慨或悔恨的情緒外化。
從構詞法分析,“拊”字在《說文解字》中被釋為“揗也”,即撫摩之意,後衍生出敲擊義項;“膺”在《古代漢語詞典》中明确标注為“胸”的雅稱,二字結合形成并列結構的複合詞。該詞多見于先秦至唐宋文獻,如《詩經·小雅》中“拊我畜我”的“拊”已含撫慰之意,而《世說新語·傷逝》記載“衛洗馬以永嘉六年喪,謝鲲哭之,路人皆為之泣。溫峤曰:‘此必出天性!’後聞其數至靈前,拊膺恸哭”,則完整呈現了拍胸痛哭的悲痛場景。
在語義演變層面,《古代漢語詞義通釋》指出,“拊膺”自漢代起逐漸從具體動作發展為情感符號,如《漢書·五行志》中“婦人拊膺呼天”即通過肢體語言強化呼天搶地的絕望感。唐宋詩詞中,白居易《慈烏夜啼》的“拊膺呼蒼天”與陸遊《書憤》的“拊膺切齒思河洛”,分别承載着哀恸與憤懑的雙重情感維度。
“拊膺”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古籍引用
常見搭配
“拊膺”是古漢語中表達強烈情感的動詞,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情緒(如悲痛、憤懑)。現代使用較少,但可見于文學創作或引用古籍的場景。如需更多例句或搭配,可參考完整内容。
闇晦承符吏持後創建耡粟胴部動作片放殺風刀峯腹浮瓜沈李符記副神經拂手負挽俯仰館師鼓風豪徼洪爐點雪鲎醢踝胫護封嘉靖七子僵勁扛活纩缯括刷兩次三番列強鯉子冒暗馬趴迷夢眀眀民痡密啟畝道南容濃缛契機氣食牛全清人比黃花瘦少媍升勺神爺石渠酸痛蘇步青謄清天財绨缃佗心通威尊命賤蕪音現存仙者小秋收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