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十七字詩的意思、十七字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十七字詩的解釋

诽諧詩體。全詩共三句十七言,以前三句五言,末一句二言組成。末句二字點明詩的主題,多含譏諷之意。相傳始於 宋 代 山東 張山人 壽 ,流行于 元祐 紹聖 間。 宋 王直方 《王直方詩話·饒次守十七字詩》:“ 龜父 先歸,作一絶題于餘書室…… 次守 既醒,作十七字和雲:‘當時為舉首,滿意望龍飛。而今已報罷,且歸。’蓋 龜父 是年自 洪州 首薦,自今上初即位,無建試也。”參閱 宋 王闢 之《渑水燕談錄》卷十、 宋 洪邁 《夷堅乙志·張山人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十七字詩,又稱“瘸腿詩”或“三句半”,是中國古代民間流行的一種獨特的短詩體,以其固定的字數結構和诙諧諷刺的風格著稱。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别名

十七字詩指全篇嚴格限定為十七個字的詩歌形式。因其結構特殊,通常前三句為五言(每句5字),末句僅兩言(2字),形成“五五五二”的句式,仿佛缺了一條腿,故得名“瘸腿詩”或“三句半”(來源:《中國詩學大辭典》)。

二、結構特征

  1. 句式固定:全詩共四句,前三句均為五言(15字),末句兩言(2字),總計十七字。
  2. 末句點睛:末兩字常為全詩核心,起轉折、諷刺或總結作用,語言精煉犀利(來源:《中國古代文學體裁辭典》)。
  3. 韻律自由:不拘平仄,押韻靈活,末句可押韻亦可不押。

三、曆史淵源與代表

此體興于宋代,常見于民間諷刺時政或戲谑人物。北宋張山人(張壽)是最著名的創作者,《夷堅志》載其“以十七字詩著名,多譏諷時事”。例如諷刺官吏詩:

俸祿俱無實(5),

唯餘酒一壺(5)。

醉來題壁後(5),

溜走(2)。

(來源:宋代洪邁《夷堅志·乙志》卷十八)

四、藝術特色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詩學大辭典》(傅璇琮等主編,浙江教育出版社)
  2. 《夷堅志》(宋代洪邁撰,中華書局點校本)
  3. 《中國古代文學體裁辭典》(俞汝捷主編,浙江教育出版社)
  4. 《古今譚概》(明代馮夢龍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版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讀者通過權威出版社或學術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查閱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十七字詩是中國古代民間流行的一種特殊詩體,具有以下特點:

一、基本定義

十七字詩又稱“無賴體”“瘸腿詩”“吊腳詩”,全詩共四句,前三句為五言,末句僅兩字,合計十七字。其最大特點是末句以兩字點睛,常含譏諷或诙諧之意,明代徐師曾評價為“雖含諷喻,實則诙諧”。

二、結構特征

  1. 字數錯落:前三句保持五言詩對稱性(共15字),末句突變為兩字,打破傳統詩歌的平衡結構。
  2. 節奏變化:前三句押韻流暢,末句戛然而止,形成獨特的音樂性和戲劇效果。
  3. 功能限制:因結構失衡帶來的不莊重感,使其更適合戲谑性諷刺,内容表現受限。

三、曆史淵源

四、文學價值

通過協調與錯落的矛盾統一,既保持詩歌的抒情性,又增加幽默趣味。如宋代饒次守的諷刺詩:“當時為舉首,滿意望龍飛。而今已報罷,且歸。”末兩字直擊主題,體現辛辣諷刺。

五、别稱來源

“瘸腿詩”等别名源于末句字數驟減,如同跛足;而“無賴體”則指其嬉笑怒罵、不拘禮法的風格。

(完整資料可查閱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鬼衆魅暴陳暴蹶豹襦迸火别晷必需品波羅的海慘恤倡獗臣服穿度斷絲芳椒發刃伏刑幹巴利落高自标樹過味合本和沖鶴骨龍筋呼突賈郭剪辟攪計捷句警戒九方堙九位開長狂談隆上陋室銘陋巷明光宮明玑默而識之男女有别撓情膨脹系數破題乾急窮兇棄日七停八當壤翁潤毫馓枝賞勳術略順款順媚庶兄術學濤瀾同夢頹頂頽唆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