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诽諧詩體。全詩共三句十七言,以前三句五言,末一句二言組成。末句二字點明詩的主題,多含譏諷之意。相傳始於 宋 代 山東 張山人 壽 ,流行于 元祐 紹聖 間。 宋 王直方 《王直方詩話·饒次守十七字詩》:“ 龜父 先歸,作一絶題于餘書室…… 次守 既醒,作十七字和雲:‘當時為舉首,滿意望龍飛。而今已報罷,且歸。’蓋 龜父 是年自 洪州 首薦,自今上初即位,無建試也。”參閱 宋 王闢 之《渑水燕談錄》卷十、 宋 洪邁 《夷堅乙志·張山人詩》。
十七字詩是中國古代民間流行的一種特殊詩體,具有以下特點:
十七字詩又稱“無賴體”“瘸腿詩”“吊腳詩”,全詩共四句,前三句為五言,末句僅兩字,合計十七字。其最大特點是末句以兩字點睛,常含譏諷或诙諧之意,明代徐師曾評價為“雖含諷喻,實則诙諧”。
通過協調與錯落的矛盾統一,既保持詩歌的抒情性,又增加幽默趣味。如宋代饒次守的諷刺詩:“當時為舉首,滿意望龍飛。而今已報罷,且歸。”末兩字直擊主題,體現辛辣諷刺。
“瘸腿詩”等别名源于末句字數驟減,如同跛足;而“無賴體”則指其嬉笑怒罵、不拘禮法的風格。
(完整資料可查閱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十七字詩》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詩歌,通常由17個漢字組成。它以簡潔的字數表達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給予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每一字都承載着作者的情感和主題,因此能夠在短短的幾行中傳遞出強烈的意義。
根據不同的漢字,十七字詩的部首及筆畫也各不相同。
例如,《十七字詩》中的字“十”,它的部首是“十”,筆畫數是2。
請注意,“十七字詩”中的某些字可能會有多個部首和不同筆畫數,因此在具體應用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拆分和計算。
關于《十七字詩》的來源并沒有确切的考證。它的形式和風格與古代詩歌有着密切的聯繫,可能是在古代詩歌發展的基礎上逐漸演化而來的一種獨特形式。
《十七字詩》在繁體字中的書寫方式與簡體字類似。繁體字中的字形更為繁複,線條更多曲折,因此在書寫時需要花費更多的筆畫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部分字的字形較為繁複,筆畫數較多。
例如,《十七字詩》中的字“詩”,在古時候的寫法中,它的字形更為複雜,筆畫數也更多。
以下是一個簡單的《十七字詩》的例句:
風吹花落春歸去,雨打芭蕉秋悄悄。
根據需要,可以使用《十七字詩》的字組成其他詞語。以下是一些使用《十七字詩》中的字組成的詞語:
詩人、十全、字典、歸去、秋悄
《十七字詩》中的字可能會有多個近義詞和反義詞。需根據具體字詞進行查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