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ntrol one's desire]∶克制欲望
刻意,則行不肆
(2) [sedulously;painstakingly;with intensive attention]∶用上全部心思
刻意求工
刻意求精
(1).克制意志。《莊子·刻意》:“刻意尚行,離世異俗。” 陸德明 釋文:“謂削意令峻也。”《後漢書·黨锢傳序》:“刻意則行不肆,牽物則其志流。” 李賢 注:“刻意,刻削其意不得自恣也。”
(2).潛心緻志;用盡心思。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通變》:“才穎之士,刻意學文。” 宋 文天祥 《知韶州劉容齋墓志銘》:“早刻意詞科,書無不讀。”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 金陵 曹淡泉 秀才,以‘一夕春風煖,吹紅上海棠’一聯,為予所賞;遂刻意為詩。” 柯靈 《香雪海·團圓》:“她并不刻意修飾,可是整整齊齊,有模有樣。”
"刻意"是漢語中具有多重語義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義 該詞由"刻"(篆刻)與"意"(意念)構成會意關系,初指雕琢器物時專注用心的狀态。《漢語大詞典》記載其本義為"用盡心思",如《文心雕龍·序志》中"刻意則文不工"的用法。
二、現代語義分化
三、語義辨析 該詞在實際使用中需注意語境差異:作狀語時多呈中性義,修飾動作的專注性;作謂語或定語時則易衍生負面含義,指不自然的強求狀态。這種語義雙重性在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中有詳細辨析。
“刻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è yì,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文解析,可參考《莊子》及語言學詞典。
背行備災并放不識泰山稱蕃喘牛初入蘆葦,不知深淺蹈矩踐墨大政方針吊伐邸抄低留答剌奪門之變多謀善斷獨運匠心惡稔貫盈訪命發隱風後風胡辘粉戲浮澆關給餶飿後五日蕙房賈豎疥壁積攬瘠餒襟概景骛經營方式觐見金魚藻款實離匹柳影花陰露床露第木腳道拿賊拿贓娘母子槃馬颡子眼上輔生術適室暑晏桃花春水天高地下提法黈聰團圓餅土茯苓物變下昃瀉溜歇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