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佛圖戶的意思、佛圖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佛圖戶的解釋

北魏 時受佛寺奴役的民戶。又名“寺戶”。《魏書·釋老志》:“又請民犯重罪及官奴以為佛圖戶,以供諸寺掃灑,歲兼營田輸粟。”參見“ 僧祇戶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佛圖戶,亦稱“寺戶”,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魏政權統治下出現的一種特殊戶籍類型,專指依附于佛教寺院、為寺院提供勞役或承擔特定賦役的人口。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定義與性質

佛圖戶源于北魏僧官制度(如“沙門統”昙曜的奏請),是由官府将重罪犯、官奴婢或戰俘等特定人群劃撥給寺院管轄的依附人口。他們不屬于國家編戶齊民,而是寺院的私有勞動力,主要從事寺院土地的耕作、土木修建及日常雜役,地位低于平民,接近農奴性質。其名稱中的“佛圖”(梵語Buddha音譯,指佛陀或佛寺)直接體現了與佛教寺院的隸屬關系。

二、曆史背景與職能

北魏太武帝滅佛後,文成帝複興佛教,為保障寺院經濟來源,于和平年間(460-465年)正式設立佛圖戶制度。據《魏書·釋老志》記載:“昙曜奏:平齊戶及諸民,有能歲輸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為‘僧祇戶’,粟為‘僧祇粟’……又請民犯重罪及官奴以為‘佛圖戶’,以供諸寺掃灑,歲兼營田輸粟。” 佛圖戶需無償承擔寺院的清潔、耕作及納糧任務,成為支撐寺院經濟的重要基礎。

三、社會地位與消亡

佛圖戶與“僧祇戶”(向寺院納粟的佃農)共同構成北魏寺院經濟的依附階層,但佛圖戶身份更低,世代相襲,未經寺院允許不得脫籍。隨着北魏分裂和隋唐時期均田制推行,寺院依附人口逐漸被納入國家戶籍管理系統,佛圖戶制度至北朝末期逐漸消亡,其職能部分被唐代的寺戶、常住百姓等取代。

四、學術界定

漢語詞典釋義強調其作為“南北朝時北魏僧寺管轄的罪役戶”(《漢語大詞典》) 的曆史屬性。現代研究指出,佛圖戶是佛教中國化進程中,政權與宗教結合産生的特殊社會群體,反映了中古寺院經濟的封建依附關系(參見王永平《中古佛教寺院經濟研究》)。


來源說明

本文釋義綜合參考以下權威文獻:

  1. 《魏書·釋老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3. 王永平《中古佛教寺院經濟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佛圖戶”是北魏時期的一種特殊戶籍制度,具有曆史和社會雙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曆史背景與定義

佛圖戶是北魏政權為佛教寺院設立的役戶,主要由重罪犯和官奴構成,隸屬于寺院管理。這一制度在文成帝時期确立,目的是為寺院提供穩定的勞動力。

2.職責與義務

佛圖戶需承擔寺院内的雜役,包括清掃、耕種寺田及繳納糧食等。他們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需終身服務于寺院,且不再向國家繳納賦稅或服役。

3.社會屬性

佛圖戶與“僧祇戶”并列為北魏寺院經濟的重要勞動力來源,但地位更低,等同于寺院私屬的賤民階層。北周武帝滅佛後,佛圖戶被廢除,恢複為普通民戶。

4.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現代釋義提到,佛圖戶也被引申為“表面虔誠信佛、實際作惡”的僞善者。但這一用法多見于非學術語境,需結合具體文獻判斷。

資料來源

以上内容綜合自曆史典籍《魏書·釋老志》及相關研究()。若需了解更完整的制度演變,可查閱佛教經濟史相關論著。

别人正在浏覽...

闇世被中畫腹镵镌蟬韻塵浼擋拒搗珍德性點漆抵難頂盤迪斯科肚裡有偻羅迩來反刍軬帶豐上兌下風憲封熊佛堂甘州破光照挂牽孤絜虎門銷煙介旅旌節花金鑼今人譏侮獧慧卷面駿整曠遺聯翩獵異靈府留質隴丘明保民民骈肩累足輕怯泉脈卻非盛會事色勢要史帙順注瑣聒田連仟伯庭炬襪材危科逶迱五谷蟲無偶仙輿攜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