擿伏發隱的意思、擿伏發隱的詳細解釋
擿伏發隱的解釋
擿:揭露。伏:隱藏。發:揭發。隱:隱蔽。揭露檢舉壞人和隱藏的壞事。亦作“擿奸發伏”、“擿伏發奸”。
詞語分解
- 擿伏的解釋 揭露隱秘的壞事。 南朝 梁元帝 《玄覽賦》:“慕 張生 之擿伏,挹 邊延 之勵精。”《南史·王籍傳》:“仕 齊 為 餘杭 令,政化如神,善於擿伏,自下莫能欺也。” 唐 楊炯 《後周明威将軍梁公神道
- 發隱的解釋 .揭開某種隱秘的事物。 元 姚燧 《故民锺五六君墓銘》:“伊誰成厥孝子志,苟有善兮必門地。 漢 氏 仲山 凡豈異,奮筆發隱太史 燧 。”.指一種闡發隱奧的文體。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臣職掌紀略
網絡擴展解釋
“擿伏發隱”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揭露檢舉壞人和隱藏的壞事。其中:
- 擿:揭露;
- 伏:隱藏的事物;
- 發:揭發;
- 隱:隱蔽的惡行。
二、出處與典故
- 《漢書·趙廣漢傳》:記載趙廣漢“發奸擿伏如神”,形容其揭露隱秘罪行的能力;
- 《醒世恒言》:明代馮夢龍用“莅任之後,擿伏發隱”描述官員治理奸邪的事迹。
三、用法與結構
- 語法:聯合式成語,多作謂語或定語,用于處事場景;
- 感情色彩:含褒義,強調正義揭露。
四、近義詞與擴展
- 同義表達:擿奸發伏、發隱擿伏;
- 英語翻譯:Expose hidden evils / Condemn wrongdoing。
五、應用示例
如:“新任官員擿伏發隱,迅速整頓了地方治安。”體現對隱秘惡行的揭露和治理。
可通過、等來源獲取更多曆史用例及語境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擿伏發隱》的意思
《擿伏發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暗中搜查、隱藏。它形容物體隱藏在暗處,不容易被人察覺。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該詞由7個漢字組成,可以拆分為擿(扌+敕)伏(人+犬)發(發)隱(阝+意)。
拆分後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扌(手部,3畫)、敕(言部,14畫)、人(人部,2畫)、犬(犬部,3畫)、發(發部,5畫)、阝(阜部,3畫)、意(心部,13畫)。
來源和繁體
《擿伏發隱》是古代文言文中的熙攘用語,來源于《淮南子·要略訓》。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書寫形式為「擿伏髮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擿伏發隱」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伏」字有時候會寫成「股」字,而「發」字可能寫作「髮」。這些變體寫法主要是因為古代字形的演變。
例句
1. 在黑暗中擿伏發隱的獵豹幾乎無法被人察覺。
2. 要想成功擿伏發隱,我們必須深入了解對方的意圖。
組詞
擿伏、發隱
近義詞
暗中搜查、隱藏
反義詞
公然顯露、公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