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河脣 ”。亦作“ 河唇 ”。河邊。語本《詩·王風·葛藟》:“緜緜葛藟,在 河 之漘。”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韻》:“琳琅銷柱礎,葛藟茂 河 漘。” 清 劉大櫆 《松江府通判許君傳》:“民鹹呼舞,以為數十年來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紀其事。”《清史稿·河渠志一》:“ 河 脣淤高,埝外地如釜底,各村斷不能久安室家。”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五章:“阿姆,那是一隻跑到河唇喝水的牛。”
“河漘”一詞由“河”與“漘”組合而成,具體含義如下:
“漘”的讀音與結構
“漘”的釋義
“河漘”即“河的岸邊”,常見于古籍中描述河流與陸地交界處。例如《詩經·魏風·伐檀》中“置之河之漘兮”,意為将砍伐的檀木放置在河岸邊。在特定語境下,也可指臨水的山崖,強調地理位置的邊緣性。
該詞多用于古典詩文,既描繪自然景觀(如河岸的綿延),又隱含“邊界”“過渡”的抽象意象,體現古人觀察自然的細膩視角。
《河漘》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河流的波動、流淌。它用來形容河水泛濫、洶湧流動的樣子。
《河漘》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水”和“氵”(水的部首)。它的總筆畫為13畫。
《河漘》一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但可以推測它是通過對水流動的描繪而得來的。通過漢字的表意特點,可以看出“河”表示河流,“漘”代表波動、流淌。
《河漘》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河漘」。
在古代漢字中,對于《河漘》這個詞的寫法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它使用的字形是「河㕼」。這種寫法中,「涵」代表了水流的含義,「彡」則表示水流的泛濫。
1. 暴雨過後,河水急速漫過了堤岸,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河漘。
2. 在洪水的沖擊下,河水變得翻騰澎湃,呈現出一種壯觀的河漘景象。
1. 河流:指流經地表的較大水道。
2. 漘泊:指水象河漘般波蕩的湖泊。
1. 河浪:指河水波動。
2. 河湧:指河水急速流動。
1. 靜水:指水面平靜不波動。
2. 河靜:指河流平靜無波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