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临终。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 司马温公 ﹞歷敍多年不为人作碑志,所辞拒者数十家,后復辞 刘原父 垂絶之託。” 明 唐顺之 《松阳知县胡君墓志铭》:“君之生也,趄趄踽踽,不能为巧;逮其卒也,垂絶之言,一何了了。”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四篇:“ 寳玉 病亦加,一日垂絶,忽有一僧持玉来,遂苏,见僧復气絶,歷噩梦而觉。”
(2).接近危亡。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海运》:“至 元顺帝 时,漕河不通,始纳 张士诚 之降,赖其海道贡米,以活 燕京 垂絶之命。”
“垂绝”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事物接近断绝、消亡的临界状态。从构词角度看,“垂”表“临近、接近”义,如《说文解字》释“垂”为“远边也”,引申为时间上的迫近;“绝”则取“断绝、终止”义,《玉篇》注“绝”为“断也”。二字组合后形成具有动态描述性的偏正结构,常见于古代文献与现代学术著述。例如清代方苞在《狱中杂记》中记载“时疫作,监中垂绝者日数人”,此处生动描绘了生命濒临消亡的状态。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特定语境中仍具表现力,如《中国语言文化史》中论及“某些方言词汇正处在垂绝边缘”,即指语言现象面临消失危机。
从语义演变观察,《汉语大词典》标注“垂绝”属书面语词汇,多用于描述生命、文化、技艺等抽象事物的存续状态。词义色彩上带有惋惜与警示意味,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序言强调“对垂绝的传统技艺实施抢救性记录”,此处既突显紧迫性又蕴含保护意识。需要注意的是,“垂绝”与“濒危”“衰微”等近义词存在细微差异,前者更强调事物处于断绝前最后一刻的临界点,具有更强的时间节点特征。
“垂绝”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清波别志》《野获编》等古籍记载。
半翻髻残灯末庙剗剔称寃楚玉慈恕大蓟登来放官凡致风坛鸿炉洪裔厚下黄毛菩萨笏床回黄转绿皛旷假势暨暨久归道山九世驹齿崛峍啃声亏失蜡圆链锁镣琫蠡渎灵篆龙桷龙马精神龙爪花鹿帻马尿水铭心镂骨摩玩年湮代远耦立辔舆鹊术躯劳日异月新融风少陵圣饼子什不闲驶驰拭面容言十魔守寡赎帖祀舍思意跳蹙退却委困闻鸡五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