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赤眚的意思、赤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赤眚的解釋

五行家指兵火之災的征兆。《宋書·五行志三》:“ 公孫淵 時, 襄平 北市生肉,長圍各數尺,有頭目口喙,無手足而動搖,此赤眚也。占曰:‘有形不成,有體無聲,其國滅亡。’ 淵 尋為 魏 所誅。”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禨祥·赤眚黑眚》:“後四日復隕二火塊,燒官民房四十餘家。有一眚見於 河間 民家,二十人同死,此赤眚也。”參見“ 赤祥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赤眚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基本釋義

赤眚(chì shěng)指古代陰陽五行學說中預示災異的紅色異象或征兆。“赤”為紅色,象征火德;“眚”本義為目疾,引申為災禍、過失。合指因五行失序(尤指火行過盛)引發的異常天象或災害,如紅光、火災、幹旱等。《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指五行中火氣生出的災禍。亦泛指災異”。

二、字源與五行關聯

  1. 赤:五色之一,對應五行中的“火”,方位屬南方。《說文解字》釋“赤”為“南方色也”,象征炎熱、躁動。
  2. 眚:《說文解字》釋為“目病生翳也”,後引申為天象變異或人為過失。《漢書·五行志》将自然異象歸類為“眚”,認為其與政事失當相關。

    二者結合體現“天人感應”觀,赤眚被視為火行失衡的警示,常關聯戰亂、旱災或社會動蕩。

三、文獻記載與用例

  1. 《漢書·五行志》:董仲舒認為火屬禮制,失禮則“火不炎上”,緻赤眚示警;劉向則視赤眚為“火氣之害”,如“赤雲夾日”“赤風災”等異象(來源:《漢書》)。
  2. 《晉書·天文志》:“赤眚,赤祥也”,記載紅光蔽日等天象為兵災之兆。
  3. 《宋史·五行志》:多次記錄“赤氣貫天”“赤雲如血”等赤眚現象,均與區域性沖突或旱災關聯(來源:《宋史》)。

四、文化引申意義

赤眚在傳統災異論中超越自然現象,成為政治倫理的隱喻。如清代學者惠棟在《易漢學》中強調:“赤眚見,則人君當修火德之政”,反映古代統治者通過解讀天象調整施政方針的實踐。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赤眚”是中國古代五行學說中的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赤眚(chì shěng):指五行家認為的兵火之災的征兆,屬于“赤祥”(紅色異象)的一種,象征與火相關的災禍。該詞源于五行理論中“火”對應的顔色為赤色,因此赤眚常與火災、戰亂等兇兆關聯。


二、引證解釋

  1. 《漢書·五行志》記載:“火色赤,故有赤眚赤祥。”認為赤眚是五行中火氣失衡的體現,對應視覺模糊、氣候異常(如持續炎熱),并引發疾病、蟲災等連鎖反應。
  2. 《宋書·五行志》提到,公孫淵割據遼東時,襄平出現“無手足而動搖”的怪異肉塊,被視為赤眚,預示其政權滅亡,後公孫淵果然被魏國所滅。

三、五行理論中的位置

在五行分類中,赤眚屬于“火氣之傷”,與以下災異現象相關:


四、曆史應用

古代史書常用赤眚解釋災異,例如:


五、現代釋義

現代語境中,“赤眚”已無實際占卜意義,主要用于研究古代哲學、天文曆法或文獻訓诂時提及,屬于曆史文化術語。

如需進一步探讨,可參考《漢書·五行志》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傲頑百億榜門賣官幫石本操賓倅撥天關草食動物逞強稠穣春甕打鈎丹黻黨徒單議釣名端正月發摘奸隱發展經濟學奮發圖強高彩格不相入格林童話各色垢弊砉剨溷稱撿看介卿雞夢禁閉景鐘九嶷局域網昆嶺來路不明儸惹偏擁剖心析膽青芊輕體劬劬取尤三處合深溥守狗死腦筋送話器田袍停飲銅梁推處推築吐穗徒袒挽道未始畏讋享名隙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