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書的意思、訪書的詳細解釋
訪書的解釋
訪求難覓的書籍。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前代懸購遺書,鹹著條目。 隋 有闕書録, 唐 有訪書録, 宋 有求書録,人主留意若此。” 柯靈 《向拓荒者緻敬》:“三年後,他因訪書去 浙江 ,還順道到 澉浦 訪舊。”
詞語分解
- 訪的解釋 訪 (訪) ǎ 向人詢問,調查:訪求(探訪尋求)。訪員(記者)。搜奇訪古。 探問,看望:訪視。訪問。訪晤(探訪會晤)。探親訪友。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書的解釋 書 (書) ū 成本的著作:書籍。書刊。書稿。書香。書卷氣(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書生氣(指讀書人脫離實際的習氣)。 信:書信。書劄。書簡。書函。 文件:證書。說明
專業解析
“訪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面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
字面意思:
- 訪: 指探訪、尋求、查訪。
- 書: 指書籍、文獻、典籍。
- 合義: 字面意思即為尋訪書籍、訪求圖書。
-
引申義與具體内涵:
- 特指對珍稀、善本古籍的搜集活動: 這是“訪書”最常用和最具文化内涵的含義。它指學者、藏書家、圖書館員或文化機構有目的地、主動地去各地(尤其是民間、舊書肆、藏書家處)尋找、發現、購買或抄錄那些流傳稀少、版本珍貴、具有重要文獻價值或曆史價值的古籍。
- 一種文化行為: “訪書”不僅是一種物質上的搜集,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學術研究活動。訪書者往往具備相當的版本學、目錄學、校勘學知識,能夠鑒别版本優劣、真僞和價值。
- 曆史背景: 在中國曆史上,尤其是明清至近代,許多著名學者(如黃丕烈、葉德輝等)和藏書家(如天一閣範氏、鐵琴銅劍樓瞿氏等)都有豐富的訪書經曆。近代以來,為了搶救和保護因戰亂、社會動蕩而散佚的珍貴文獻,許多文化機構和學者也進行了大規模的訪書活動(例如鄭振铎等人在抗戰時期的文獻搶救工作)。
- 目的: 訪書的目的通常是為了豐富個人或機構的藏書,保存文化遺産,為學術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或進行古籍的整理、校勘、出版。
“訪書”主要指有目的地尋訪、搜集珍稀古籍善本的文化活動。它體現了對文化遺産的珍視、保護與傳承,是文獻學、版本學、藏書史等領域的重要概念。
參考來源說明:
關于“訪書”的具體釋義和曆史文化背景,主要參考了權威漢語辭書和相關學術領域的共識性描述。由于“訪書”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最權威的解釋通常見于: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作為大型曆史性漢語語文辭典,對詞彙的源流和用法有詳細考釋。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綜合性辭典,對文化術語有準确界定。
- 文獻學、版本學、藏書史領域的專業著作和論文:這些資料詳細闡述了“訪書”活動的曆史、方法、代表人物和意義。
由于這些權威來源(尤其是大型辭書)的線上版本通常需要訂閱訪問,且具體詞條頁面鍊接不便直接提供(且可能變動),此處僅列出來源名稱。如需查閱詳細釋義,建議通過圖書館或授權數據庫訪問《漢語大詞典》、《辭海》等工具書,或查閱相關領域的學術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訪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訪求難覓的書籍”,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
字面含義與構成
“訪”指探訪、尋求,“書”即書籍,合指通過主動探訪、搜尋來獲取珍貴或罕見的書籍。例如柯靈曾提到“因訪書去浙江”,即為了尋找書籍而前往某地()。
-
曆史背景與文獻出處
-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文中提到隋、唐、宋三代均有官方組織的訪書活動,如“隋有阙書録,唐有訪書録,宋有求書録”,說明古代對典籍收集的重視()。
- 曆代帝王通過懸賞、編目等方式系統搜集散佚文獻,體現了“訪書”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
現代應用與實例
現代語境中,“訪書”多用于形容學者、藏書家或文化工作者有目的地搜尋稀見書籍的行為,例如作家為創作而專門探訪古籍()。
-
延伸意義
除實體書籍外,“訪書”亦可象征對知識的渴求,或對曆史、文化的追溯與研究。
該詞貫穿古今,既指具體的尋書行為,也承載着文化保存與傳播的意義。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搜集制度,可參考《經籍會通》等典籍(相關解釋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哀怛阿譽擺老資格白玉鈎爆發背靜被酒北溪避涼附炎镵天塵鞿赤幟吹脣出判出入無間存亡繼絶法馬梵行浮生切響個中妙趣果子花恒語鴻庠交火咭力骨碌盡心盡力赆遺尻脽老吃勞燕分飛兩隣裡婦鱗次瞞天席地廟幄命薄緣悭冒頓嘿然昵嬖驽蹇胚胎學噗嗵穹蒼七緵布屈戌兒上方寶劍生故生息使才詩席壇域庭會枉遏旺月魏顆結草吳畫無患蝦鬣相台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