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avened dough] 經過發酵的面
發面餅
亦作“ 發麵 ”。 1.使面發酵。《醒世姻緣傳》第二二回:“ 晁夫人 分付叫人發麫蒸饃饃,秤肉做下菜,要二十日用。”
(2).發過的面。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重陽》:“京師重陽節花糕極勝。有油糖果爐作者,有發麫纍果蒸成者,有江米黃米搗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為标幟。”《小說月刊》1981年第11期:“在一片驚呼聲中, 老石 像一堆過了勁的發面,攤到了桌子底下。”
(3).比喻體質虛胖,不結實。如:别看他個兒大,是發面兒的。
“發面”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指通過酵母菌作用使面團膨脹的過程。酵母在適宜溫濕度下将澱粉轉化為糖分并釋放二氧化碳,導緻面團體積增大。傳統方法可使用老面肥或現代發酵粉(如、5所述)。此過程賦予面食松軟口感,常用于制作饅頭、包子等主食。
指已完成發酵的面團,質地蓬松且有蜂窩狀結構(如、6所述)。這類面團制成的食品如發面餅、面包等,更易消化,適合腸胃功能較弱的人群食用。
人類使用發面技術已有5000年曆史。相比未發酵的“死面”,發面營養價值更高,酵母富含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被稱為“天然營養源”。
示例應用:北方傳統臘月二十三發面蒸饽饽,早餐選擇發面食物如蜂糕、馄饨。
拆分部首:發(頭發) + 面(面粉)
筆畫數:發(4畫)+ 面(9畫)
發面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指頭發倒插在面粉中并受熱蒸或發酵的面團。後來被廣泛用來指泡發雞蛋糕、發面饅頭等發酵面制品。
繁體字為「髮麵」。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發面的古代寫法為「發麵」。
1. 媽媽今天做的發面饅頭真好吃! 2. 他掌握了制作發面的技巧。
除了發面之外,常見的與之相關的詞組還包括:發酵、面粉、面團等。
與發面意思相似的詞彙有:發酵面團,酵母面團。
與發面意思相反的詞彙是非發酵面團或未發面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