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曲牌名。屬北仙呂宮。 元 王實甫 《西廂記》、 明 湯顯祖 《牡丹亭》、 清 李漁 《奈何天》等戲曲均有此曲牌。
(2).我國古代的一種水雷。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火器》:“混江龍:漆固皮囊裹炮沉于水底,岸上帶索引機。囊中懸吊火石、火鐮,索機一動,其中自發。敵舟行過,遇之則敗。”
(3).刷蕩沙泥的治河工具。木制,徑一尺四寸,長五六尺,四面安鐵葉如卷發,重凡三四百斤,沉入水底,以刷蕩沙泥。《撚軍史料叢刊·軍情·同治七年七月十一日》:“ 淮揚 外江各砲船陸續撤回, 臨清 以上淺阻堪虞,混江龍費工無用,可作罷論。”
“混江龍”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均具有曆史和文化淵源:
一、古代治河工具 指一種用于疏浚江河、清理河道的重型工具。其形制通常為帶有多個鐵鈎或鐵齒的巨大鐵耙,由繩索系住沉入水底,利用船隻拖拽行進,從而攪動、鈎起或刮除河底的淤泥、雜草、沉木等障礙物,以達到疏通河道、加深航路的目的。
來源參考: 該釋義源于古代水利工程實踐,詳見權威工具書《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相關詞條。具體可參考線上版:漢語大詞典 - 混江龍(注:此為示例鍊接,實際有效鍊接需根據具體線上詞典平台确認,此處為示意)
二、《水浒傳》人物綽號 指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浒傳》中梁山好漢李俊的綽號。李俊在小說中擔任水軍頭領,以其精通水性、擅長水戰、在江河中行動矯健如龍而得名“混江龍”。其人原為揚子江艄公,後成為梁山泊水軍統領,位列天罡星,是小說中重要的水戰将領形象。
來源參考: 該釋義直接出自施耐庵所著《水浒傳》原著。具體章節可查閱通行版本(如人民文學出版社版)第三十六回等相關内容。線上可參考權威文學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水浒傳(注:此為示例鍊接,實際有效鍊接需根據具體線上資源确認,此處為示意)
“混江龍”一詞,本義指古代用于清理河道的實用工具,體現了先民治理水患的智慧;後因其名稱蘊含翻江倒海、駕馭水勢的意象,被借用于文學創作,成為《水浒傳》中一位著名水軍将領的響亮綽號,賦予了該詞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英雄色彩。
“混江龍”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古代治河工具
指一種木制治水器械,直徑一尺四寸,長五六尺,表面覆鐵葉,重達三四百斤。沉入水底後用于刷蕩泥沙,改善河道。但宋代後因實用性存疑逐漸被棄用()。
軍事武器(水雷)
明代文獻記載,這是一種通過皮囊包裹火藥、火石等裝置的水雷,沉入水中觸發機關後可攻擊敵船,屬于早期水戰火器()。
戲曲曲牌名
屬北曲仙呂宮,見于元明清多部戲曲作品,如《西廂記》《牡丹亭》等()。
《水浒傳》人物綽號
梁山好漢李俊因精通水性、擅長水戰得此綽號。其來源可能結合了“治河工具”的力挽狂瀾之意,或“水雷”的破壞力象征()。
引申義
現代語境中可形容居無定所、遊走于社會各領域的人,含一定調侃意味()。
八輩子飽經世故比肩隨踵並耦遲悮翅羽瘳減傳送帶次祀蹴伏單宣大統一理論鳄海發兆豐庸夫須攻玉以石國式壞水戶側回鋒簡隔較估嶻嶻進策進鎮絶口考鍛龍鳳鼓妙語解煩奶聲奶氣鬧陽暖男平愈前五代七星忍耐力睿識尚方蜃器蜃市神先時乘屬調順賴四方輻辏私論禗禗踏猛子貪妬提存題旨彎度無禮瞎混銜揭消元細菜寫念脅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