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逖”。亦作“踈逖”。1.指荒遠之地。 宋 嶽飛 《奏辭男雲特轉恩命第四劄子》:“臣奮身疎逖,冒國寵榮,陛下誤恩,擢置重任。”
(2).指荒遠地方的人。 宋 王安石 《尚書左丞餘靖制》:“朕有大賚,雖疏逖微細必加焉。” 宋 任伯雨 《述懷》詩:“誰謂方遴選,邂逅首踈逖。” 康有為 《上清帝第二書》:“舉人等草茅疏逖,何敢妄陳大計,自取罪戾?”
(3).疏遠,閑散。 明 張居正 《來雁說》:“居偏駁之朝,處疏逖之位,猶援物著化,垂眎後來。” 清 薛福成 《葉向高論》:“﹝ 向高 ﹞與疏逖之臣不同。疏逖之臣,見時勢不可為,去之而已。”
“疏逖”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ū tì,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三種主要含義,且常見于古代文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宋史》、王安石文集等來源。
《疏逖》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表示心情寬慰、情緒平複的心理狀态。
《疏逖》由“疒”和“辶”兩個部首組成,由17個筆畫構成。
《疏逖》是由古代文人創造的詞語,具有一種思維的抽象意義。
繁體字為「疏適」。
在古時候,疏逖的寫法略有不同,常見的有「疎適」,也有「疏怿」。
1. 事過境遷,他開始逐漸疏逖了自己曾經的困擾。
2. 長時間的旅行讓她的疲憊逐漸疏逖了,心情也愈發舒展。
疏逖的相關詞語有:疏解、逢適、釋然。
疏逖的近義詞有:狼煙散盡、除難辦事、平心靜氣。
疏逖的反義詞有:煩亂不安、緊張焦慮、困頓不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