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匦書的意思、匦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匦書的解釋

投于匦函中的文書。 宋 葉適 《劉公墓志銘》:“ 隆興 初元,匭書千至;天子驚嗟,曰纔一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匦書(guǐ sh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古代制度兩方面解析:

  1. 字義解析

    • 匦(guǐ):本義指匣子、小箱子,特指古代用于收納意見或舉報信件的銅制容器。《說文解字》釋為“匣也”,引申為收納密奏的器具。
    • 書(shū):指文書、信件。

      組合後,“匦書”字面意為投遞于匦中的文書,特指古代通過官方渠道秘密呈遞的檢舉信或谏言。

  2. 曆史制度背景

    該詞源于唐代的“匦使院”制度。武則天時期設立“銅匦”于宮門,分設四口(延恩、招谏、伸冤、通玄),供臣民投遞書信以陳情、谏議或鳴冤,由“匦使”掌管(《唐會要·卷五十五》)。因此,“匦書”在史籍中多指通過匦箱呈遞的密奏或舉報信,是古代信訪制度的體現。例如:

    《新唐書·百官志》載:“以禦史中丞、侍禦史一人為理匦使,掌申冤滞達冤情。”

  3. 引申與文學用法

    後世文學作品中,“匦書”偶喻隱秘的谏言或揭露内情的文書。如清代顧炎武《日知錄》提及:“唐設匦函,使民得自通于上”,強調其溝通民意的功能。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匦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uǐ shū(注音:ㄍㄨㄟˇㄕㄨ),其核心含義指古代投遞到匦函中的文書。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匦書特指通過匦函(古代收納文書的匣子)呈遞的官方文書,主要用于臣民向君主進言、舉報或獻策。這種形式常見于唐宋時期,是當時重要的信息傳遞渠道。


二、曆史背景與引證

宋代葉適在《劉公墓志銘》中記載:“隆興初元,匦書千至;天子驚嗟,曰纔一二。” 說明當時通過匦函投遞的文書數量龐大,但能被君主重視的僅占少數。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政治中“廣開言路”的理念,類似于今天的信訪或意見箱機制。


三、相關擴展

  1. 匦函:一種密封的匣子,多設于宮門外,用于收集民間或官員的文書。
  2. 關聯詞彙:蠹書蟲(指死讀書的人)、中書君(毛筆的别稱)等,雖與“匦書”無直接關聯,但均屬古代文書文化範疇。

四、現代啟示

該詞反映了古代信息傳遞制度的特色,現代漢語中雖已罕用,但可作為研究曆史文書制度或古代政治文化的術語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寶貝疙瘩八月槎鐴耳鄙固鬓目成不的創圖串連穿夜刺山摧兀當即打蔫兒釣車陡崖掇臀捧屁二氧化矽方嚴反臉風禮拊愛富戶輻聚府學疙瘩狗肉上不得台盤孤犢海日寒蹇瀚漫含污鴻祉頮濯虎幄井裡韭花軍伶樂員連門領江廪秋麻雀戰膩歪女丁派征萍蹤浪迹僑松桑耳埽眉才哨弁升則贳患手搏水礶銀盆投到跅弛不羁吐舌外切武神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