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于匦函中的文書。 宋 葉適 《劉公墓志銘》:“ 隆興 初元,匭書千至;天子驚嗟,曰纔一二。”
“匦書”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uǐ shū(注音:ㄍㄨㄟˇㄕㄨ),其核心含義指古代投遞到匦函中的文書。以下是詳細解釋:
匦書特指通過匦函(古代收納文書的匣子)呈遞的官方文書,主要用于臣民向君主進言、舉報或獻策。這種形式常見于唐宋時期,是當時重要的信息傳遞渠道。
宋代葉適在《劉公墓志銘》中記載:“隆興初元,匦書千至;天子驚嗟,曰纔一二。” 說明當時通過匦函投遞的文書數量龐大,但能被君主重視的僅占少數。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政治中“廣開言路”的理念,類似于今天的信訪或意見箱機制。
該詞反映了古代信息傳遞制度的特色,現代漢語中雖已罕用,但可作為研究曆史文書制度或古代政治文化的術語參考。
《匦書》是一個古代漢字詞彙,指的是一種類似收藏匣或盒子的容器,用于存放重要的文件、書籍或其他價值物品。
《匦書》這個詞由“匚”和“㇟”兩個部首組成。
“匚”是一個常見的部首,表示“匣子”或“盒子”類的含義。
“㇟”是一個由一劃、丨和一點構成的筆畫,表示“書”的意思。
《匦書》一詞最早出現在《字林》這本明代的字書中,意指“收藏珍貴文籍之急器”。
《匦書》的繁體字為「匱書」。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略有不同。《匦書》的古代寫法為「匤書」。
他将這些重要文件放入匦書中進行保存。
匦子、書匣、匦門
匣子、盒子、匣床
公開、公示、公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