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減刻”。克扣。 唐 李翺 《疏絕進獻》:“若非兵士闕數不填及減刻所給,則錢帛非天之所雨也,非如泉之可湧而生也,不取於百姓,将安取之哉?”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二節:“作坊的監官和作頭,經常減刻工匠的雇值、食錢。”
“減刻”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特征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分解為以下三個層面:
字義解析
“減”表示數量或程度的削減(《漢語大詞典》),而“刻”在此語境中取“苛刻、嚴酷”之意(《王力古漢語字典》)。兩字組合後,原指以嚴苛态度削減事物,後引申為克扣、壓縮的行為。
古籍用例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財政或物資管理場景。例如《宋史·食貨志》記載“官吏減刻軍饷,緻士卒困乏”,此處特指官員對軍需品的惡意克扣。明清小說《醒世姻緣傳》中“減刻工錢”的表述,則展現了該詞在民間經濟關系中的應用。
現代語義變遷
在當代語境中,“減刻”的使用頻率降低,多保留于方言或特定專業領域。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該詞在江淮官話區的特殊用法,指代“刻意減少必要支出”的經濟行為。
需特别說明的是,由于“減刻”屬于邊緣性詞彙,其标準釋義建議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撰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最新修訂内容為最終參照依據。
“減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該詞屬于書面用語,日常口語中更常用“克扣”表達類似含義。使用時需注意其貶義色彩,避免誤用。
保捷被命奔流鼈泠逼和碧壺不得了朝章從遊德禮東真多大小方準飛流赴湯蹈火高文根莖公當灌灌紅事化幹戈為玉帛黃奴花字毀誣火鬥禍辱甲藏用較明絞切徑流九冰可甚麽懶漢老虔婆累帝蛎蚝沒賬面背南北合套你貪我愛千陌企逮騎鬥趨進群廟人表軟石掃榻繩責市價視師娑羅題紅微流星體霞煥庠校獻飲宵征西漢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