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憐憫貌。 漢 劉向 《說苑·複恩》:“ 文侯 愍然曰:‘寡人受令矣!’自是以後兵革不用。”《後漢書·廉範傳》:“ 麟 乘小車,塗深馬死,不能自進, 範 見而愍然,命從騎下馬與之,不告而去。”《雲笈七籤》卷八八:“餘聞斯論,不覺心愍然于内,神恍惚于外。”
“愍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ǐn rán,主要用于形容憐憫、同情的情感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愍然”表示深切悲傷或同情的樣子,強調内心因他人遭遇而産生的憐憫之情。其中,“愍”意為哀憐、痛心,“然”則為詞綴,表示情感的外顯狀态。
該詞不僅表達表面的憐憫,更強調内心深處的悲痛或感慨。例如《雲笈七籤》提到“心愍然于内,神恍惚于外”,說明情感由内而外的流露。
常見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現代口語使用較少,適合在描述悲劇性事件、曆史故事或書面表達情感時使用。
“愍然”是一個帶有古典色彩的詞彙,核心含義是因同情而顯露的悲傷神态,常見于古籍,可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深度。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成語,可參考《說苑》《後漢書》等文獻。
《愍然》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悲憫感傷的樣子。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心”部,表示與心靈有關;右邊是“敏”部,表示敏感、敏銳。它的總筆畫數是16劃。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學,最早出現在唐代杜牧的詩歌中。它的繁體字寫作「憫然」。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化,如今我們使用的簡化字是在1950年代推廣的,所以有些字在繁體字中寫法與現代簡化字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個例句:“聽聞戰亂,我心愍然。”(表示聽到戰亂的消息後,内心感到非常悲觀和傷心。)
組詞:同義詞有“怅然、惋惜、憐憫、沉痛”等,表示對悲痛悲傷的情感;反義詞有“喜悅、歡快、滿意”等,表示相反的情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