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鼯猱的意思、鼯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鼯猱的解釋

鼯鼠與猿猴。舊時對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 唐 韓愈 《祭河南張員外文》:“我落 陽山 ,以尹鼯猱;君飄 臨武 ,山林之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鼯猱”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wú náo,由“鼯”(鼯鼠)和“猱”(猿猴)組合而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1.字面含義

“鼯”指鼯鼠,屬于齧齒類動物,具有滑翔能力;“猱”在古漢語中多指猿猴類動物,體态輕巧敏捷。兩者合稱,字面可理解為“鼯鼠與猿猴”。

2.曆史語境中的引申義

該詞在唐代文獻中曾被用作對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暗含貶低之意。例如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中寫道:“我落陽山,以尹鼯猱;君飄臨武,山林之牢。”此處“鼯猱”借指當時南方未開化的族群,反映中原文化對邊疆民族的偏見。

3.現代使用情況

現代漢語中,“鼯猱”已非常罕見,主要見于古籍或文學研究領域。其貶義用法隨着社會觀念進步逐漸被摒棄,現多作為動物名稱或曆史詞彙被提及。

“鼯猱”本義為兩種動物,但在特定曆史語境中被賦予文化歧視色彩。使用時需注意其時代背景,避免誤解或不當引申。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鼯猱

鼯猱(wú náo)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一種中國特有的松鼠科動物,即樹鼯(wú)的一種。樹鼯是一種小型靈活的哺乳動物,生活在中國南方的森林地區。這種動物有着灰色的毛發和大而圓的眼睛,善于爬樹。

鼯猱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部首:鼠(shǔ)
筆畫:鼠部部首為13畫,猱部部首為8畫。

關于鼯猱這個詞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猱(náo)是中文古代對樹鼯的稱呼,而鼯(wú)則是對這種動物的另一種稱呼。在古代,人們常用這個詞來描述樹鼯的特征和習性。

鼯猱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鼯猱,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發生了一些變化。對于鼯猱而言,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鼯蟺」。在這個舊寫法中,「鼯」的形狀與現代一樣,「蟺」代表「猱」部分的字形。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逐漸演變為現代的樣子。

以下是一個關于鼯猱的例句:
1. 森林裡經常能夠見到鼯猱在樹上跳躍。
2. 鼯猱是中國南方地區的特有動物。

一些與鼯猱相關的詞語包括:
組詞:松鼠、樹鼯、靈活、樹上、眼睛。
近義詞:樹鼯、樹猱、松猴。
反義詞:水獺、食蟻獸、懶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