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至聖先師的意思、大成至聖先師的詳細解釋
大成至聖先師的解釋
清 代所定 孔子 尊號。 明 嘉靖 九年,尊 孔子 為“至聖先師”。 清 順治 二年,更尊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見《清史稿·禮志三》。後多省稱為“大成至聖先師”。 鄭振铎 《漩渦》:“牆上挂着一幅被灰塵飛沾得黑舊了的石印的 大成至聖先師 像。”
詞語分解
- 大成的解釋 .大的成就。指事功。《易·井》:“元吉在上,大成也。” 孔穎達 疏:“上六所以能獲元吉者,隻為居井之上,井功大成者也。”《詩·小雅·車攻》:“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鄭玄 箋:“大成,謂緻太平也。”.
- 先師的解釋 .前輩老師。《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 鄭玄 注:“《周禮》曰:‘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此之謂先師之類也。” 孫希旦 集解:“承先聖之所作
網絡擴展解釋
“大成至聖先師”是中國古代對孔子的尊稱,其含義和演變如下:
一、曆史背景與演變
- 明代尊號:明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首次尊孔子為“至聖先師”。
- 清代加封:清順治二年(1645年),進一步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後簡化為“大成至聖先師”。
二、詞義解析
- 大成:指孔子思想“集古聖賢之大成”,即對前代文化、思想的全面總結與升華。
- 至聖:意為“最高的聖人”,強調其道德與學問的至高地位。
- 先師:源自古代對教育開創者的尊稱,體現孔子作為“萬世師表”的地位。
三、地位與影響
-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這一尊號反映了曆代統治者對儒家思想的推崇,以及孔子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深遠影響。
四、現代意義
雖為曆史稱號,但“大成至聖先師”至今仍象征對卓越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最高贊譽,尤其在傳統文化複興背景下被廣泛引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文獻記載,可參考《清史稿·禮志三》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成至聖先師,這個詞是用來稱呼孔子的尊稱,意思是“大成就的聖人,偉大的導師”。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大:部首是大字旁,總筆畫數為3;
- 成:部首是戈字旁,總筆畫數為6;
- 至:部首是臼字旁,總筆畫數為6;
- 聖:部首是土字旁,總筆畫數為4;
- 先:部首是八字旁,總筆畫數為6;
- 師:部首是巾字旁,總筆畫數為5。
來源:
大成至聖先師這個詞的來源是對孔子的尊稱,強調了他的卓越地位和導師的偉大作用。
繁體和古時候漢字寫法:
大成至聖先師(繁體字)
例句:
孔子是大成至聖先師,他的教誨為後人樹立了崇高的道德标準。
組詞:
大成就、至聖者、先學者、師長
近義詞:
至高導師、聖人先哲、偉大領袖
反義詞:
凡夫俗子、小人無才、無德之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