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正的意思、隆正的詳細解釋
隆正的解釋
(1).高的準則。《荀子·王霸》:“君臣上下、貴賤長幼,至于庶人,莫不以是為隆正。”《荀子·正論》:“凡議,必将立隆正然後可也。無隆正,則是非不分而辨訟不決。”
(2).高而正。 宋 張師正 《括異志·徐郎中》:“ 徐 之鼻,素不隆正。自夢《易》之後,自然端直。”
詞語分解
- 隆的解釋 隆 ó 盛大,厚,程度深:隆冬。隆重(恘 )。 興(塶 )盛:興隆。隆盛(坣 )。 高,高起:隆起。隆穹。隆準(高鼻梁)。 尊崇:隆師。 姓。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正的解釋 正 è 不偏斜,與“歪”相對:正午。正中(峮 )。正襟危坐。 合于法則的:正當(刵 )。正派。正楷。正規。正大光明。正言厲色。撥亂反正。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義。正氣。 恰好:正好。正中(恘 )
專業解析
"隆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含義可從字義和典籍用例兩方面理解:
一、核心釋義
- 字義拆解:
- 隆: 本義指山中央高起的地方,引申為高、盛大、尊崇、崇高。《說文解字》:"隆,豐大也。" 段玉裁注:"隆者,豐大之稱。凡豐大曰隆。"
- 正: 本義指不偏斜,引申為端正、正直、标準、準則、主體。《說文解字》:"正,是也。從止,一以止。" 指目标正确,行為端正。
- 合成詞義: "隆正"結合二字之義,主要表示:
- 崇高而端正;莊嚴而正直。 形容一種尊貴、莊重、不偏不倚的狀态或品格。
- 至高無上的準則或主體。 指處于最尊貴、最核心、最正統的地位。
二、典籍用例與權威釋義
- 形容至高地位與莊嚴儀态:
- 《荀子·正論》:"天子者埶位至尊,無敵於天下,夫有誰與讓矣!道德純備,智惠甚明,南面而聽天下,生民之屬莫不振動從服以化順之。天下無隱士,無遺善,同焉者是也,異焉者非也,夫有惡擅天下矣?曰:非其道而擅之,謂之篡;非其道而有之,謂之盜。故曰:天子唯其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強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衆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聖人莫之能盡。故非聖人莫之能王。聖人備道全美者也,是縣天下之權稱也。……故天子唯其人。天下者,至大也,非聖人莫之能有也。故曰:天子唯其人。故至賢疇四海,湯武是也;至罷不容妻子,桀纣是也。今世俗之為說者,以桀纣為有天下而臣湯武,豈不過甚矣哉!譬之是猶伛巫跛匡大自以為有知也。故可以有奪人國,不可以有奪人天下;可以有竊國,不可以有竊天下也。可以奪之者可以有國,而不可以有天下;竊可以得國,而不可以得天下。是何也?曰:國,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國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聖人莫之能有也。百姓之群,待之而後和;百姓之財,待之而後聚;百姓之埶,待之而後安;百姓之壽,待之而後長;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男女不得不歡。少者以長,老者以養。故曰:‘天地生之,聖人成之。’此之謂也。……故曰:天子唯其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強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衆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聖人莫之能盡。故非聖人莫之能王。聖人備道全美者也,是縣天下之權稱也。桀纣者,其志慮至險也,其志意至闇也,其行為至亂也;親者疏之,賢者賤之,生民怨之。禹湯之後也,而不得一人之與;刳比幹,囚箕子,身死國亡,為天下之大僇,後世之言惡者必稽焉,是不容妻子之數也。故至賢疇四海,湯武是也;至罷不容妻子,桀纣是也。今世俗之為說者,以桀纣為有天下而臣湯武,豈不過甚矣哉!譬之是猶伛巫跛匡大自以為有知也。故可以有奪人國,不可以有奪人天下;可以有竊國,不可以有竊天下也。可以奪之者可以有國,而不可以有天下;竊可以得國,而不可以得天下。是何也?曰:國,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國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聖人莫之能有也。百姓之群,待之而後和;百姓之財,待之而後聚;百姓之埶,待之而後安;百姓之壽,待之而後長;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男女不得不歡。少者以長,老者以養。故曰:‘天地生之,聖人成之。’此之謂也。……聖王在上,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載其事而各得其宜。不能以義制利,不能以僞飾性,則兼以為民。聖王已沒,天下無聖,則固莫足以擅天下矣。……故曰:天子唯其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強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衆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聖人莫之能盡。故非聖人莫之能王。聖人備道全美者也,是縣天下之權稱也。桀纣者,其志慮至險也,其志意至闇也,其行為至亂也;親者疏之,賢者賤之,生民怨之。禹湯之後也,而不得一人之與;刳比幹,囚箕子,身死國亡,為天下之大僇,後世之言惡者必稽焉,是不容妻子之數也。故至賢疇四海,湯武是也;至罷不容妻子,桀纣是也。今世俗之為說者,以桀纣為有天下而臣湯武,豈不過甚矣哉!譬之是猶伛巫跛匡大自以為有知也。故可以有奪人國,不可以有奪人天下;可以有竊國,不可以有竊天下也。可以奪之者可以有國,而不可以有天下;竊可以得國,而不可以得天下。是何也?曰:國,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國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聖人莫之能有也。百姓之群,待之而後和;百姓之財,待之而後聚;百姓之埶,待之而後安;百姓之壽,待之而後長;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男女不得不歡。少者以長,老者以養。故曰:‘天地生之,聖人成之。’此之謂也。……聖王在上,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載其事而各得其宜。不能以義制利,不能以僞飾性,則兼以為民。聖王已沒,天下無聖,則固莫足以擅天下矣。……故曰:天子唯其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強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衆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聖人莫之能盡。故非聖人莫之能王。聖人備道全美者也,是縣天下之權稱也。桀纣者,其志慮至險也,其志意至
網絡擴展解釋
“隆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隆正”由“隆”和“正”組成:
- 隆:本義為高大、崇高,引申為盛大、興盛之意。
- 正:指正确、公正,強調不偏不倚的道德準則。
組合後,“隆正”形容人品高尚、正直無私,常用于贊美人的品德或行為(如“隆正無私”),適用于社會交往、職場等場景。
二、詳細解釋
-
作為準則或規範
- 在《荀子》中多次提及,例如《王霸》篇提到“君臣上下、貴賤長幼,莫不以是為隆正”,指社會公認的崇高準則,強調道德和秩序的統一性。
- 《荀子·正論》進一步說明:“凡議,必将立隆正然後可也”,意為讨論問題需以高标準為依據,否則是非難辨。
-
形容外貌或狀态
- 古漢語中偶爾用于描述高而端正的形态。如宋代《括異志》記載“徐之鼻,素不隆正”,後因夢境變得“端直”,這裡指鼻子從低矮變得挺拔端正。
三、補充說明
- 近義詞:中正、公正、端直。
- 反義詞:偏頗、卑劣。
- 使用場景:多用于書面語或古典文獻,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荀子》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飙流彩翰蟬不知雪呈表雌劍村婢黨士惇帥刮縫冠玉歸璧谷驽國重闳深荒弊花勝踐禮迦文桀儁謹度金箍子進馔技窮擠塞九旒極幽遽甯孔皆苦莘藍田料兒僚列鱗聚禮書隆暑樓層輪囷盧前憫傷抹骨牌抹灰層木筆颞骨秦篆啟沃軟科學善婦深暝石畬石屋事意水圓鼠穴啴啍團勇猥俗微謝龌濁無所不曉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