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調或拘捕以作補充。《元典章·台綱一·台察咨禀等事》:“又據臺椽按察司書吏奏,差人等選擇通曉法理,有行止不作過犯之人勾補,毋得捏合。” 明 唐順之 《條陳薊鎮補兵足食事宜》:“一,專責任以嚴勾補。”《明史·陶安傳》:“子 晟 , 洪武 中為 浙江 按察使,以貪賄誅。其兄 昱 亦坐死,發家屬四十餘人為軍。後死亡且盡,所司復至 晟 家勾補。”
“勾補”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和特定曆史語境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勾補(gōu bǔ)指征調或拘捕以補充人員或物資,常見于古代法律、行政或軍事場景中,強調通過強制手段填補空缺或不足。
核心含義
由“勾”(征調、拘捕)和“補”(補充)組合而成,表示通過官方手段強制征召或抓捕人員來補充需求,如兵役、勞役或物資短缺等。
曆史背景
該詞多見于元、明時期的法典和文書。例如:
部分資料(如)提到“勾補”有“修補補救”的引申義,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以主流解釋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元典章》《明史》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工具書。
《勾補》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修補或縫合物品的裂口或破損處。它可以是用線縫補,也可以是用其他材料或方法進行修複。
《勾補》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力”字旁,右邊是“補”字。
它的總筆畫數為13筆。
《勾補》一詞源于古漢語。《勾》字表示使用鈎形的工具或動作,而《補》字表示修補。兩個字合在一起,表示使用鈎形工具進行修補,後來逐漸衍生成指任何形式的修補和縫補。
《勾補》的繁體字為「鉤補」。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每個字的形狀和結構都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中版本的不同,古代《勾補》的寫法可能會稍有變化,但整體結構和現代漢字基本相似。
1. 我用針線給褲子的口袋勾補了一下,現在它又可以使用了。
2. 奶奶在夏天的時候,經常為我們的蚊帳勾補小洞。
組詞:補丁、補綴、縫補、千瘡百孔。
近義詞:修補、縫補、補綴。
反義詞:破壞、損壞、腐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