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作符信的幡和棨。《宋書·王昙首傳》:“既無墨敕,又闕幡棨,雖稱上旨,不異單刺……猶宜反咎其不請白6*虎幡、銀字棨,緻門不時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幡棨漢語 快速查詢。
“幡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特定曆史背景下的符信制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幡棨”指古代用作符信的兩種物品組合,即“幡”(旗幟)和“棨”(通行憑證)。兩者結合使用時,代表官方授權或身份驗證。
構成與功能
曆史背景與用途
據《宋書·王昙首傳》記載,南北朝時期,官員執行公務若缺少幡棨,即使聲稱奉皇帝旨意,仍可能因缺乏憑證被質疑。例如,未攜帶白虎幡和銀字棨可能導緻城門無法及時開啟,凸顯其作為官方信物的重要性。
相關延伸
“符信”在古代是權力與合法性的象征,幡棨的缺失可能引發對指令真實性的懷疑,甚至被追究責任。這類制度反映了古代行政流程中對憑證的嚴格管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詞語演變,可參考《宋書》等文獻或權威詞典。
《幡棨》是一個漢字詞,既可以作名詞使用,也可以作動詞使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幡(布、巾)、棨(木、棍、心、斤),總共有16個筆畫。
來源:《幡棨》一詞來源于古代,《莊子・逍遙遊》中描述的一種戈旗類武器。幡是指戰旗或旗幟,棨是指用于戰鬥或行軍時探路用的一種工具或兵器。
繁體字:「幡棨」的繁體字寫作「幡棨」,沒有太大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文字記錄中,幡可能會被寫作「幡幡」,而棨可能會被寫作「斤棨」。
例句:他手持幡棨,在前方探路。
組詞:幡杆、幡旗、棨戟、戰幡棨棍。
近義詞:旗幟、旗幡、旗幟。
反義詞:和平、休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