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幡棨的意思、幡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幡棨的解釋

用作符信的幡和棨。《宋書·王昙首傳》:“既無墨敕,又闕幡棨,雖稱上旨,不異單刺……猶宜反咎其不請白6*虎幡、銀字棨,緻門不時開。”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幡棨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幡棨是古代中國禮儀制度中重要的儀仗用具組合,由“幡”與“棨”兩類器物構成,具有标識身份等級、傳達政令的雙重功能。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幡”特指儀仗隊列中垂挂的長條形織物旗幟,常見素帛繪制猛獸紋樣,用于彰顯威儀;而“棨”則是刻有官職信息的木制信符,形如戟狀,具備通關憑證作用。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輿服志》,記載郡守級官員出行時“載棨戟,建幡棨”,通過旗幟與符信的組合使用,既展示官員品秩,又行使地方治理權。宋代《集韻》進一步說明“棨”為“形似戟,有幡”的禮器,印證了二者在形制與功能上的配套關系。

在文化内涵層面,幡棨制度體現了古代“以禮定序”的治理思想。唐代《通典·禮典》詳述不同官職對應幡旗顔色、棨符尺寸的等差規範,例如三品以上用朱幡玄棨,五品以下配青幡素棨,形成視覺化的等級标識體系。這類制度遺存至今仍可見于東亞部分傳統節慶儀仗中。

網絡擴展解釋

“幡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特定曆史背景下的符信制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幡棨”指古代用作符信的兩種物品組合,即“幡”(旗幟)和“棨”(通行憑證)。兩者結合使用時,代表官方授權或身份驗證。

  2. 構成與功能

    • 幡:一種旗幟,可能帶有特定圖案或文字(如“白虎幡”),用于象征權威或傳達指令。
    • 棨:木制通行證,通常刻有文字(如“銀字棨”),需與文書配合使用,确保命令合法性。
  3. 曆史背景與用途
    據《宋書·王昙首傳》記載,南北朝時期,官員執行公務若缺少幡棨,即使聲稱奉皇帝旨意,仍可能因缺乏憑證被質疑。例如,未攜帶白虎幡和銀字棨可能導緻城門無法及時開啟,凸顯其作為官方信物的重要性。

  4. 相關延伸
    “符信”在古代是權力與合法性的象征,幡棨的缺失可能引發對指令真實性的懷疑,甚至被追究責任。這類制度反映了古代行政流程中對憑證的嚴格管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詞語演變,可參考《宋書》等文獻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聱叟白酇赑屃藏之名山殘酷長短星酬功報德撺聳存單麤拙大旨底肥挏馬酒短拳斷袖分桃鵝池惡輪改行旰食之勞工捷賀賴宏觀調控弘偉恢愕葭灰監誓澆激近地迥邈寄治爵室空洞洞潰亡奁匣料物陵壑馬革裹屍民黎洽驩搶籬棄劍青枝緑葉僛僛诎曲弱約三要撒子角射鲋勝負世喧說不盡恬然自得鐵柱宮投戈講藝惟利是營僞缪文君垆穩如泰山響葫蘆小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