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不危身的意思、毀不危身的詳細解釋
毀不危身的解釋
見“ 毀不滅性 ”。
詞語分解
- 毀的解釋 毀 ǐ 破壞損害:毀滅。毀害。毀棄。銷毀。 燒掉:燒毀。焚毀。 把成件的舊東西改造成别的東西:一張舊桌子毀成兩個小凳子。 诽謗,說别人的壞話:毀謗。毀譽。诋毀。 譽 筆畫數:; 部首:殳; 筆順編號
- 危身的解釋 謂危及于身。《禮記·檀弓下》:“喪不慮居,毀不危身。” 鄭玄 注:“危身,謂憔悴将滅性。” 唐 司空圖 《旅中重陽》詩:“乘時争路祗危身,經亂登高有幾人?” 明 方孝孺 《贈林士恭序》:“言語不可
網絡擴展解釋
“毀不危身”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與儒家喪制密切相關。以下為詳細解釋:
拼音及出處
- 拼音:huǐ bù wēi shēn
- 出處:最早見于《禮記·檀弓下》,原文為“喪不慮居,毀不危身”,強調居喪時應節制哀痛,不可過度傷身。
基本含義
指在服喪期間,雖然因哀痛而身體受損,但不應因此危及生命,體現了儒家“哀而不傷”的倫理觀念。該成語與“毀不滅性”同義,均強調情感表達需符合禮制規範。
詳細解釋
- 儒家喪制背景:儒家主張喪禮需表達哀思,但反對因過度悲傷而損害健康或生命,體現了“中庸”思想。
- 情感與理性的平衡:要求人們在悲痛中保持克制,避免因情感失控導緻自我傷害,反映了對人性本能的約束。
- 現代引申義: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不顧自身安危行事”,但這一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可能為誤讀。
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或定語,常見于描述喪禮規範或情感節制的語境。
- 示例:古代士大夫居喪時需遵循“毀不危身”的原則,以免違背禮制。
相關成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禮記》中關于喪制的原文,可參考、2、3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毀不危身》的意思
《毀不危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自身的舉動或行為不會對自己造成危害或傷害。這個成語中的“毀”指的是毀壞、破壞,而“危身”指的是危害到自己的身體或生命。
拆分部首和筆畫
《毀不危身》這個成語的部首是“母”,總筆畫數是20畫。
來源和繁體字
《毀不危身》這個成語出自《史記·衛青王韓劉肥傳》,原文是:“五人毀不危胡枝,确以養性,安罕康者天也。”繁體字為《毀不危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毀字的構造是由“殳”和“氏”組成,表示用兵器進攻;危字的構造是由“”和“身”組成,表示人的姿态不穩定,容易摔倒。
例句
他在工作中非常認真負責,做事從不馬虎,完全可以說他是一個《毀不危身》的人。
組詞
自毀前程、毀譽參半、危險、危言聳聽等。
近義詞
不自危、不顧危險、無所畏懼。
反義詞
自暴自棄、自相毀滅、自取滅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