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倒賣。《元典章·戶部五·典賣》:“兵部議得站戶消乏,典賣田地,須經同甲戶計保勘給據,蓋防虛妄消倒産業之弊。”
“消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xiāo dǎo
注音:ㄒㄧㄠ ㄉㄠˇ
含義:指“倒賣”,即通過低價買入、高價賣出的方式轉手牟利。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法律或官方文書中,用以描述非法或未經許可的産業交易行為。
根據《元典章·戶部五·典賣》記載,元代官府為防範虛報産業交易,規定站戶(驿站服役者)典賣田地時需經同甲戶計保勘給據,以避免“虛妄消倒産業之弊”。這裡的“消倒”即指私下倒賣土地等産業。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專業研究中。其近義詞可包括“倒賣”“轉售”,但需注意語境區别。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元典章》原文或相關曆史法律文獻。
消倒(xiāo dǎ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火)和刀。⺊是火部首,代表了與火相關的事物;刀是一個常見的工具。消倒的字形是火燃燒的樣子,象征着火焰消散。
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普遍,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起源。在古時候,人們可能通過看到火焰熄滅的過程來引申出“消倒”的含義。繁體字“曉倒”和“曉倒”是常用的繁體寫法,它們保留了“消倒”的基本字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根據古籍《說文解字》,拿到現代,消倒的字形有所修改。在古時候,消倒的“倒”字是由“供”和“又”組合而成,字形類似于“正在倒地的樣子”。而在現代,消倒的“倒”字形則由“貝”和“口”組合而成,整體形狀更加簡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消倒”的例句:
1. 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之間的争端逐漸消倒了。
2. 廚房裡的煤氣洩漏導緻大火,幸好及時發現了并迅速消倒。
“消倒”這個詞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例如“消退”、“倒塌”等。它們都與物體的狀态變化或事物的消失有關。若要找尋與“消倒”相近的詞語,可以考慮使用“熄滅”、“消散”等。相反地,與“消倒”意義相反的詞語可以是“燃燒”、“烈火”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