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鹠鷅的意思、鹠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鹠鷅的解釋

即枭。鳥名。《爾雅·釋鳥》:“鳥少美長丑,為鶹鷅。” 郭璞 注:“鶹鷅猶留離,《詩》所謂‘留離之子’。”《詩·邶風·旄丘》“流離之子” 三國 吳 陸玑 疏:“流離,梟也。自 關 而西謂梟為流離,其子適長大,還食其母。故 張奂 雲:鶹鷅食母。 許慎 雲:‘梟,不孝鳥。’是也。流與鶹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鹠鷅”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釋為“鸺鹠鳥的别稱”,屬于鸱鸮科夜行性鳥類,常見于古代文獻對鳥類的分類描述中。該詞由“鹠”和“鷅”兩個形聲字構成,其中“鹠”從鳥留聲,突顯其鳴叫聲特征;“鷅”從鳥栗聲,可能與鳥羽色澤或栖息習性相關(來源:《說文解字注》)。

在《爾雅·釋鳥》中記載:“狂,茅鸱;怪鸱,鹠鷅”,表明其與鸱鸮類存在種屬關聯(來源:《爾雅》)。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羽篇》亦載:“鹠鷅,夜飛晝伏,能拾人爪甲以為兇兆”,反映古代對鳥類習性的觀察記錄(來源:《酉陽雜俎》)。從詞源發展看,“鹠鷅”一詞承載了中國古代動物命名中“以聲托義”的構詞特點,具有語言學研究的文獻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鷅鹠”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鷅鹠”讀作lì liú,是“黃鹂”的别稱。黃鹂是一種羽毛鮮豔、鳴聲悅耳的鳥類,常見于古詩詞中,如“鸜鵒收聲避鷅鹠,田家蠶麥已知秋”(宋·葉適)。

二、文獻引用 該詞在古籍中出現頻率較高:

  1. 唐代丘光庭《補<茅鸱>》詩:“茅鴟茅鴟,無搏鷅鶹。”
  2. 宋代陳翥《桐譜·詩賦》:“将以集鸑鷟,鳴鷅鶹。”
  3. 宋代葉適詩句中用于描繪季節變化與田園景象。

三、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鳥類學定義或文學意象,可參考的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士百順千隨卑詞邊羨不贕殘悴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持勝創刈竄雜蹴踘躭受盜風恩顧餓喂分蜜轒辒刮痕谷嗛海面漢大心實呵沮後評嘩疑講經說法健舌鉸刀靓嚴李摩雲蹓搭落落寡合麥粒腫毛鬣每年靡靡腦脹佞哀牛頓色散實驗抛梁千年柏汽錘清徵圈牢三叉口喪食森伯色役尚方斬馬劍盛日身心健康爽意數道嵩少鐵離通黃為我沃濯香火道人燮定西華葛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