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紀傳末尾作者的評論。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頌贊》:“約文以總録,頌體以論辭,又紀傳後評,亦同其名。” 範文瀾 注:“紀傳後評者,謂《太史公自序》述每篇作意,如雲作《五帝本紀》第一之類。”
(2).指文末或書後讀者所寫的評論。
“後評”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òu píng,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事後批評或評論
指在事件發生後進行評價,通常帶有反思或總結性質。例如在項目管理中,項目完成後進行回顧分析(如總結經驗教訓、評估績效等)。這種用法更偏向現代應用,強調對已完成事務的客觀評估。
文本結構中的評論部分
需注意“後評”與“後記”“跋”的區别: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如《文心雕龍》),可參考、9的文獻來源。
後評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對某一事物或事件進行評價之後的評述、評論或反饋。它常用于描述對于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場比賽、一件事情或其他相關事件的動态評價。
後評由兩個部首組成,在漢字中分别為“彳”和“言”,拆分後得到的筆畫總數為7畫。
後評是源自于漢字,它的形狀和意義均與漢字相關。作為一種詞彙,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的發展階段。
在繁體字中,後評的寫法為「後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後評可以使用古代漢字「後評」來表示。
1. 對于這部電影的後評,觀衆們褒貶不一。
2. 請你給這本小說寫一個精彩的後評。
後評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1. 後評家:指專門從事後評工作的人。
2. 後評級:指對于事物的評價等級。
後評的近義詞包括:評論、評述、點評
後評的反義詞包括:前評、預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