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高尚的節操可以激勵人振奮向上。語出《孟子·萬章下》:“故聞 伯夷 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明 宋濂 《題矯齋記後》:“先生 楊文靖公 之弟子也,立朝大節,足以廉頑立懦,故 文公 以剛毅近仁稱之。” 清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後漢書>十·<範滂傳>宜補一句》:“ 滂 母以其子與 李 杜 同禍為幸, 皇甫規 以不得與黨錮為恥。 光武 、 明 、 章 尊儒勸學,其效乃爾。得 蔚宗 論贊以悲涼激壯之筆出之,足以廉頑立懦。”
“廉頑立懦”是由“廉頑”與“立懦”兩個典故合并而成的成語,語出《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該成語形容高尚的品德能夠感化貪婪頑固之人,激勵懦弱消沉之輩樹立志向,具有勸誡世人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教化意義。
從字詞構成來看,“廉”指代廉潔正直的品格,“頑”本義為愚鈍,引申為貪婪頑固之人;“立”即樹立,“懦”指懦弱無主見者。成語通過并列結構,強調道德力量對兩類不同性格缺陷者的感召作用。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闡釋此語時稱:“伯夷聖之清,柳下惠聖之和,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印證了該成語強調精神典範的跨時代影響力。
現代漢語語境中,該成語多用于形容優秀文藝作品或英雄人物事迹的社會教育功能。例如楊伯峻在《孟子譯注》中特别指出,該成語體現了儒家“以文化人”的核心思想,其價值在于通過精神感召而非強制手段實現社會教化。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成語屬于褒義性質,多用于書面語體,常見于評價具有思想深度的文學作品或表彰道德楷模的正式文書中。
“廉頑立懦”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ián wán lì nuò,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高尚的節操可以激勵人振奮向上,使貪婪者變得廉潔,懦弱者樹立志向。出自《孟子·萬章下》:“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源自《孟子·萬章下》對伯夷品德的評價。孟子認為,伯夷的風骨能感化兩類人: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個人品質的矛盾”(廉潔頑強卻面對困難軟弱),但主流權威詞典均以《孟子》原意為準,強調對他人的激勵作用,需注意區分。
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古籍《孟子》或現代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被色必恭必敬跸警賓儀避喧不慭遺側足而立拆字格昌衍斥堠楚楚可憐淡默帝宣東箭南金鵝罽方員瀵魁感受器戈刃鞲采鬼樸害羣之馬黑燈瞎火後罩房花見羞晦養魂幡堅高見面錢畿輔驚挺絶麗吝細留心論交棆桷馬赀免放木綿南阮北阮懦熟匹遊婆律敲比熱官入文出武三元聲問升雲神機莫測失正說部銅駝市頭拳駝載挽夫衛侍問心無愧鮮廉寡恥心低意沮